如何评价林超贤执导,黄轩、于适、张涵予主演的军事战争电影《蛟龙行动》?

发布时间:
2025-02-07 21:17
阅读量:
7

《蛟龙行动》实在太可怜了,连知乎问题都没多少热度,我再来泼一把冷水吧。

作为博纳今年投资最大的电影,甚至号称2024年中国电影中投资最大的一部,《蛟龙行动》毫无疑问浪费了其巨大的投资,也浪费了其前作《红海行动》如此之好的口碑。

其实就算最开始在排片上《蛟龙行动》不占优势,但如果它真的能达到《红海行动》级别的口碑,是完全有可能在后期逆袭的。但其糟糕的品质已经注定了在今年的春节档,《蛟龙行动》一定会是所有电影中死得最惨的一部。不要说其收回成本所需要的20亿以上票房,目前的情况来看,《蛟龙行动》在春节档能否超过5亿票房都是个问号。

并且《蛟龙行动》的问题是全方面的,包括且不限于剧情、人物、演技、配乐、视觉等等,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明明导演没变,主创演员也没有大的变动,为什么从上一部的《红海行动》到这一部的《蛟龙行动》会退化如此之多?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蛟龙行动》整体的创作意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红海行动》的创作意图是制作一部优秀的战争片,而《蛟龙行动》可能已经变成了如何更好地利用《红海行动》的IP,打造一部更商业、更让观众喜欢、可能创造更高票房的电影。


正是这种在商业上的急于求成,导致《蛟龙行动》制作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制作意图和结果之间的变形。很多电影环节的核心意识都由过去的制作一部好电影,变成了制作更让人爽的电影。

比如《红海行动》因为其快节奏的战争场面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蛟龙行动》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就进一步拉快了电影节奏,加入了更多的枪战场面,且在战争情节之内也在不断加快节奏。甚至将电影节奏加速到了过度的、影响电影整体叙事节奏的程度,进而让观众感觉到一种叙事上的过于迫切的混乱感。

同时为了进一步让电影节奏更为紧张,《蛟龙行动》相对前作还大大减少了人物塑造的慢节奏情节,导致整部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所有任务都非常脸谱化,非常单薄。

全片最立体的角色竟然变成了王俊凯的角色,当然并不是这个角色有多出色,而是其他角色实在是太单薄了,没有任何认真的着墨塑造。


战争戏的过于用力还表现在各种爆破枪战细节场景上的用力过猛。

首先是声音上的用力过猛,电影对战争戏份的不断加强完全没有考虑到观众的生理感受,甚至到了让人生理性听觉疲惫、难受的地步。

枪战片本来就充满子弹高频的金属噪音、爆炸的中低频,所以多数战争片都会在不同的战争戏份之间安插慢节奏的任务塑造戏份,其另外的一个作用也是让观众的听觉器官有机会休息休息。

但是《蛟龙行动》的枪战戏份是缺少克制的,太过量的。而且格外糟糕的是,《蛟龙行动》的枪战场景绝大部分戏都是潜艇仓内,全金属环境与子弹的放大版的高频摩擦声、封闭小环境对各种爆炸声音的放大和回音,还有离谱的、存在感过强、出现过于频繁的重低频的配乐,时间一长一定会让观众的听觉十分疲惫,甚至痛苦。

在战争戏的视觉上,《蛟龙行动》也有些用力过猛。全片有太多的晃动感不弱的手持镜头,这种镜头用在战争片中期目的当然是加强镜头的真实感。但是一旦这样的镜头数量太多,也一定会增加观众的视觉疲劳。所以很少有商业战争片会采用太多的手持镜头,除非是有特殊的艺术表达目的。并且《蛟龙行动》手持镜头比一般的还会更容易让人头晕,因为该片多数场景都是室内的小场景、阴暗的场景,手持镜头的眩晕感会比普通情况更加严重。再加上《蛟龙行动》还再重点宣传IMAX,在极大的屏幕上,这种眩晕感又会进一步放大。

可能制作方本来的目的是,既然观众爱看战争戏份,我就通过视觉、听觉不断给你放大战争的激烈感、感官的刺激感,让观众一次性看个够。

但实际上,过于吵闹的声音,过于眩晕的画面,让《蛟龙行动》变成了一部视听上过于用力,甚至让人生理上不舒服的电影。


正是对商业化、对爽感的过度追求,这种最根本的创作出发点上的不同,最终造成了《蛟龙行动》在整体表达上的全方面用力过猛,成为了一部比《红海行动》烂太多的平庸电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