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你小,你养我老,这么天经地义的事情,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为啥想不通?
我来说一个暴论吧:传统的孝道文化,是建立在缺乏先进医疗手段的基础上的。
康乾盛世,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人均寿命35岁,刨除夭折人口人均寿命也仅有50岁。到了2022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达到78岁。
古代乃至近代养老,从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到生活不能自理、再到离世,最多也就三五年时间,养老的成本也就是给口饭吃、生病请个郎中还大概率治不好,最终“寿终正寝”。
而现代医学使这个时间大大加长。60岁失去劳动收入(很多农村老人是没有退休金的),70岁开始渐渐失去自理能力,80岁左右去世,养老时长延长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期间大部分病症,只要肯花钱就能保命;瘫痪在床,只要子女细心照料就能存活。这就需要子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另外,现代医学使人类存活到了本不该存活的年纪。比如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患者,家有这样的老人不但要消耗照料者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消耗情绪。在人均寿命50岁的年代是基本不会出现的。
话不能只说一头,相应的,传统的生育观念,也是在医疗不发达、农业社会、教育普及率低三者基础上的。生下一个孩子,养到7-8岁就可以做轻体力劳动,再到13-14岁,男孩可以进行重体力劳动、女孩可以嫁人换一笔彩礼,孩子是家庭必不可缺的资产。而医疗水平低下使婴幼儿夭折率高,就要多生;生儿子能进行重体力劳动、回报更高,所以要多生儿子。至于让孩子接受教育、帮儿子娶亲给女儿嫁妆,有能力就做,没能力就算了。这就是传统生育观念的来源。
而现代社会,养一个孩子使其能转化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劳动力,从学前到9年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至少需要二十多年时间。生育意愿越来越低的原因在于此。
而人的一生,年富力强,能上养老下养小的时间有多长呢?也就是20-50多岁,这30年多一点的时间。这个时长并没有因为教育、医疗进步而增加。也就是现代人在年富力强的阶段,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负担相对于古人加重了。
有人可能会问,生产力的进步为什么不考虑进去?因为生产力的进步产生的正向收益,已经被高成本的教育和过度医疗吃掉了。
所以年轻人开始反抗,一反孝道,二反生育。
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个体能解决的。群体性解决方案给了一部分,比如义务教育完全免费,高等教育大量发放助学贷款,到最新的中考五五分流,这是在为“养小”减负。但“养老”的减负呢?
其实题主倒不如问问,为什么没有9年制免费养老医疗,为什么高质量的公立养老院那么少…可能你想不到或不敢问,也可能你本来就知道人类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最终还是要用传统的孝道制约你那两个可怜的儿子吧。但是行不行得通、效果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