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的未来,比亚迪和华为更看好那一个?

发布时间:
2025-02-15 21:42
阅读量:
7

激光切割行业有两个牛B公司,一个叫大族,一个叫柏楚。

大族激光占据硬件线,想吃掉软件的钱。柏楚系统占据软件线,想吃掉硬件的利润。

谁更厉害不好说,但是可以看出来软件利润更高。

你问为嘛?硬件那是一吨一吨的材料,真金白银造出来的,而且硬件依然需要研发。

咱先别提自动化生产线的硬成本,就是一台机器一台机器的生产材料成本,那也是刚性成本。

研发成本只是硬件研发的一部分,可以随着销量摊薄,但是物料成本很难无限摊薄。

再看软件,这玩意的研发成本可以打包为“一泡”钱,研发之后的生产成本近似为0.是真的可以无限摊薄成本的。

谁都不傻,软件的生态位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挣钱的事。

但是软件这事又需要依托硬件,智驾的依托就是汽车了。

你的软件再好,客户不用,白搭,有限的使用,研发成本分摊很高,刚性成本太高,市场接受度低。

这也是大嘴为啥这么酸的原因。

再说“智驾”,不得不说大嘴是会忽悠的,L2的辅助驾驶愣是吹出来L3的营销,其实买卖的底层逻辑不复杂,营销吹牛B,团队圆牛B,菊花有个大嘴吹牛B,小米有个雷布斯吹牛B,特斯拉的马斯克吹牛B,就剩下比亚迪不太会吹牛B。

以前的比亚迪,整个营销以及企业文化就是给人一个理工男的印象,不会吹牛B,只会拿技术硬上。

这次的技术平权、全民智驾,咱也不知道是歪打正着还是突然开窍了,余大嘴把L2吹的这么牛B,然后被比亚迪摘果子了,这也是大嘴委屈的原因。

L2.000000还是L2.99999,最终在法律面前平权,一年几十万套和一年几百万套,假设研发成本一样的话,成本就是10倍差距。

软件要么细分,要么赢者通吃,就是这么残酷。面对十分之一成本的同质化软件,哪怕善于啃硬骨头的华为,也是难以长时间接受的,所以,硬着头皮推L3势在必行。

再看技术方面,建模、数据、算法。

全面智驾的铺开,对于数据收集依然是数量级的区别,哪怕比亚迪软件技术落后一点,靠着数据无脑猛冲也能拉平技术差距,这是一个无解的阳谋。

综上,比亚迪依靠销量优势以及产业链整合,明面优势更大,华为靠着技术积累以及啃硬骨头的企业文化未必会输。

但是,一辆汽车不止智驾,还有硬件。

以最新的汉L参考,大功率电机需要配套高性能电池,深圳也搞了两台1000千瓦超充。

按照百公里20度电粗略估计,6分钟的超充续航达到500公里,能够拉平充电和加油的时间差。

以上虽然属于理论数据,哪怕加上现实各种误差,充电10分钟,续航三四百公里,也能拉平油电续航焦虑。

所以,比亚迪下一步的路线,大概率是主推纯电路线,大电池、大电机、超充,彻底打破续航焦虑。

试想一下,长途场景都是高速,每个服务器建十个八个的充电桩,10分钟充满80%电,20分钟充满100%的电,也就是一两根烟的功夫。

哪怕长途赶路,三四个小时,充10分钟的电,上个厕所抽根烟也能搞定。

这个技术路线,不知道华为和其他厂商能否追平,这是油电差异的决定因素之一。

剩下的电磁悬挂和原地转向,我看很多车企都在研发,随着产业链的铺开,相信若干年后,搭载三四个小电机的易三方、四方技术,以及电磁悬挂都会全民平权。

个人自认为属于老司机了,一直不喜欢这些先进设备,属于个人原因,比如我倒车入库出库,距离障碍物的控制一般不超5-10厘米能够搞定,所以那个雷达的吱吱声挺烦人了。

那个车道保持和避让侧方来车,以及紧急刹车也挺烦人了。所以对于L2的辅助驾驶无感,还觉得容易分散注意力。

但是,这属于个例,属于特殊情况。对于大多数的新手司机,辅助驾驶是非常值得使用的驾驶体验。

智驾的未来是L3以上,智驾的未来也是在硬件的基础以上,个人更看好比亚迪的打法,智驾只是一个环节。综合搞定整个用车体验(续航焦虑、电磁减震、原地转向),或许更有韧性

我发现很多小可爱的脑回路很有趣,他们单纯的认为智驾是方案、是技术、却忽略了载体,哪怕我拿机床对比,他们的脑回路也不能理解。

脱离了载体,那就是一堆代码,什么都干不了,也就是汽车。

他们的脑壳还停留在智驾是不是牛B上,根本不考虑比亚迪现在的架势是技术平权。

继DMI的油电平权打破了电车续航焦虑之后(续航平权),这次的全民智驾技术平权,觉不是比亚迪的终点。

我懒得吹那个百公里加速,7秒足够用了,很多司机驾驭不了3秒加速的。

但是那个大电机的背后,是新一代电池性能的提升,以及超充补能的提升。

也就是补能油电同权,这个补能同权才是杀死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别提基于3-4电机的原地调头,那玩意最牛B的不是调头,是高速爆胎的保命功能,核心是调教,但是硬件成本不是太高(若干年后),也就是安全平权。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是比亚迪喊的口号

云撵就是个直线电机,硬件也是不高的成本,核心还是调教,已经把云撵C下放到20万的车上了。也就是舒适度平权。

至于冰箱啊、加速啊之类细节,那玩意都不值一提。

这一整套的发展思路,才是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

你们就想,10分钟补能就可以续航400公里,高速120爆胎不拐弯,还带电磁减震预瞄的车,如果过个三五年,下放到20万级别的车上。

哪怕比亚迪智驾略差一丢丢,只要没有代差,你们会为了更好一点的智驾,放弃这一堆技术吗?

更何况路上跑的几百万辆车的数据积累,智驾会不会被丢下都两说,别忘了那一面老长的博士墙。

为什么我用激光切割机床举例?那个市场还乱,随便几年维修经验的都能买配件组装销售。

结果就是柏楚占据了软件生态位,一套软件一两万。现在有点压着大族打的架势。

如果软件占据了生态位,靠智驾定义汽车,那么不久的将来就是激光切割的现状。

比亚迪的油电平权、智驾平权、补能平权、安全平权、舒适平权,这一系列的趋势挺明显的,就是想用销量和技术,把智驾定义为汽车的一环,占据垄断地位。

综上,1.比亚迪占据垄断地位的爬坡平权过程,民众受益更高。

2.比亚迪的发展思路,视角更长、而且技术路线以及储备很明确。

所以,个人更看好比亚迪一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