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古文top 1是什么?
大概是《湖心亭看雪》吧。
我们是在初二下学期学的,当时语文老师让我们班男女生分开读,女生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男生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且让我们拖长了音调去读。
老师觉得男生读的不够好,一连读了好几遍,不知道是勉强过关了,还是她觉得这群男生读的无可救药了,才让停下来。
这时候,门外噼里啪啦传来一阵鞭炮声,那是在为中考生送行。
老师说:
“你们可能还没有紧张感,整天嘻嘻哈哈的,等到明年这个时候,轮到给你们放鞭炮时,就知道什么体验了。”
“就像这篇课文,你们现在觉得没什么感触,只是一篇难懂拗口的文言文,但等到以后你们和张岱一样的处境时,你们就能明白了。”
之后,给我们发了一张文言文试题讲义,让我们顺便了解一下张岱的经历: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自为墓志铭》
当时,我的意识形态是极端网左,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声色犬马的剥削阶级被时代的车轮碾成了粉碎,并没有体会到张岱的悲痛,甚至觉得有一丝快哉,也没有对《湖心亭看雪》有多么更深入的认识。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我中考完,如愿上了重高。然后,因为高一刚开学的时候学业压力很小,也不咋用功,整天看小说闲书。成绩便从初中的名列前茅变成了吊车尾。虽没有张岱「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那么剧烈,但是巨大的失落感还是让一生顺风顺水,无忧无愁的我有点难以承受。
当时,我有写诗的习惯,有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下着雨,我边撑着伞去操场边的花园采诗。
当我看到,满地落花,雨水淋漓的时候,瞬间,「感时花溅泪」在这一刻具象化了,我也与几千年来伤花泣草的诗人们通感了。
初中时的语文阅读,总是一些对花花草草兴盛衰败的抒情。当时,我只是觉得矫情,花谢草衰怎么能写出那么多长篇大论?也因此,“爱屋及乌”地对花草有了厌恶之情。
但是,当我此时真正看到“满地黄花堆积”,
真正看到“雨打芭蕉”,
真正看到“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时候,
一下子又体会到了张岱的境遇。
无意间,当我在课本上记下的"白描手法",张岱早已把破碎的山河写进雾凇沆砀的留白里。
那些被反复诵读的"两三粒"人影,原是历史长河里所有失意者的倒影。就像此刻穿过花园的冷风秋雨,既吹散了少年不知愁的雨雾,也吹动着崇祯五年那袭不曾干透的毳衣。
伞骨间漏下的雨珠,正将满地梧桐染成张岱那方缺砚秃笔下的墨色,那些被揉碎的黄叶忽然成了泛潮的宣纸——原来,青葱的伤痕与遗老的沧桑,竟会跨过三四百年,在某个时空褶皱里相逢。
我合上伞,以校服为毳衣淋着雨,感受着张岱当初的第一人称体验,回到了教室。
我揭下笔盖,用直液笔浓郁的墨写下一首词:
《一剪梅·湖心亭雪事》
碎玉声消十二年,雪落湖笺,人立春前。
寒蓑总在卷中悬,醒也云天,醉也云天。
满地秋心叠作船,载过青衫,泊向苍颜。
少年灯火自蜿蜒,明处江山,暗处流年。
前几天拉屎时写的,没想到能有这么多人关注。
心比天高,才比纸薄。写得好什么的,不敢当。
还望多多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