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固态电池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刚参加完欧阳院士举办的全固态电池年会(不是只是做观众),说些别人不敢说的。
先说结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目前还处在“半固态装车吹牛逼,全固态量产等猴年”的阶段。别看车企发布会吹得震天响,你打开他们电池包一看,里头大概率还是“液态里掺了点固态”的缝合怪。
一、半固态:车企的“政治正确”,消费者的智商税重灾区
现在吹固态电池的车企,99%玩的都是“半固态”概念。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往液态电解液里掺了点固态电解质,好比往豆浆里撒把黄豆粉就敢叫“固态豆浆”。
但你不能说它没用——半固态确实能提升安全性(针刺不起火),能量密度也能摸到300Wh/kg的门槛(比刀片电池高20%)。蔚来ET7、智己L6这些车敢喊“续航破千”,靠的就是这类技术。
问题在于成本:如果是硫化物电解质现在2万/公斤,做块手机电池够买台iPhone,车用电池成本直接是液态电池的5-10倍。车企现在敢用,纯粹是拿着投资人的钱搞技术营销,真要大规模量产?等宁德时代们把电解质价格打到5000元/公斤再说吧。
二、全固态:实验室里的“神仙打架”,量产时间表全是玄学
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有多牛?能量密度400Wh/kg起步(Model 3续航直接翻倍),零下30℃照常工作,充电速度吊打燃油车加油。但现实是: 这玩意儿现在的循环寿命只有几百次(液态电池1.5万次),快充连0.5C都费劲(液态电池已经6C)。(来自东吴证券报数据)
更蛋疼的是生产工艺——液态电池像摊煎饼,电解质能自动填满缝隙;固态电池得像做汉堡,每层电极压得严丝合缝,稍有不齐就短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试产线,良品率据说还不到30%。
至于商业化时间表?中科院说5-10年,券商说2030年后,比亚迪放话2027年量产。要我说都别信,当年石墨烯电池吹2018年商用,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了。
三、致命瓶颈:产业链集体摆烂,上下游都在互相等
固态电池现在卡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 电池厂不敢砸钱建产线,怕技术路线突变(硫化物or氧化物?现在还是四国大战)
- 材料厂观望不敢扩产,怕做出来的电解质没人买
- 车企嘴上喊支持,身体很诚实——宁德的麒麟电池还能再战五年,谁急着当小白鼠?
最魔幻的是设备商:液态电池产线投资20亿起步,改造成固态产线得再加10亿,但可能三年后就技术淘汰。换你当老板,你投不投?
四、破局关键:与其吹固态,不如看看混动技术
说句得罪人的话:未来五年最可能改变行业的,根本不是固态电池,而是热失控防护技术+4C快充的液态电池。宁德的神行电池常温充电10分钟跑400公里,广汽的弹匣电池2.0整包针刺不起火,这些技术已经能让电动车体验质变。
至于固态电池?等它什么时候能把成本压到液态电池2倍以内,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再来谈颠覆行业吧。在此之前,所有“固态电池量产”的新闻,建议自动替换成“老板需要拉股价了”。
最后说句暴论:
当车企开始大范围宣传固态电池时,只有三种可能——
- 他们的液态电池技术被宁德/比亚迪按在地上摩擦了
- 投资机构需要新的故事来割韭菜
- 工程师终于攻克了“汉堡边缘漏菜”的工艺难题(但目前看概率小于我明天中彩票)
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