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贾雨村知道了英莲被卖却不救?
说他忘恩负义都算高估他了,他压根就不认为甄士隐有恩,他只认为那是讨好。
我读了好几遍,才揣摩出贾雨村的心态。
在他落魄到连赶考路费都凑不齐的时候,甄士隐给了他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什么概念呢?刘姥姥说过二十两白银够田庄人家生活一年。
也就是说,这就好比慈善家给贫困考生资助了豪华考试套餐:头等舱机票+星级酒店食宿+品牌服装。
按照常规剧情,贫困考生要鞠躬感谢+垂泪发言的,然而贾雨村什么反应呢?
“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第二天不打招呼就拿钱走人了,好像怕甄士隐反悔似的。
不像是受惠于人,倒像是理所应当。
没错,贾雨村认为甄士隐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搞天使投资。
贾雨村的自我定位是:“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他自认为是暂时怀才不遇,迟早要飞黄腾达的,甄士隐也是这么认为的:
“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不管甄士隐这是客套话还是真心话,至少贾雨村肯定是当真了。
所以在贾雨村看来,甄士隐和那些给举人送礼押宝的“庸俗有钱人”没有区别。
在古代,举人有做官资格,真做官了想致富是很容易的,同时还有考进士的资格,如果高中了,那就是妥妥的官老爷,实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字面意思。
所以举人是古代天使投资人青睐的“投资项目”。投10个,只要能成功1个,就足够实现暴利。
贾雨村能考进士,说明他已经是举人,而且还不是书呆子,是有真才实学的举人。
优质项目是不会对投资人感激涕零的,不让投资人亏本就算尽了本分了。
贾雨村这种心态,在做官后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看到娇杏了,知道甄家移居至此,于是让公差上门传唤,“传唤”是对恩公的态度吗?这是官对民的居高临下。
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
注意,答谢银子是遣人送而不是亲自上门送,说明这不是报恩,是兑付投资收益,毕竟官老爷不屑于赖小民的账。
至此,贾雨村认为自己和甄士隐“两清”了,再也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
所以他开口买人了。
乃封百金赠封肃,外又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
注意这百金是娇杏的“买价”,不是报恩。
也就是说,在贾雨村心中,甄士隐的救济之恩远不及娇杏的一个回眸。
为什么?
因为贾雨村不仅有壮志、有才学,还有文人惯有的自傲。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
这就是贾雨村理解的“文人傲骨”。
这种人不拒绝金钱但不满足于金钱,他们的爽点在认同,而娇杏,就是贾雨村眼中慧眼识英雄的非凡女子。
即使娇杏什么没有给他任何实质性帮助,甚至都谈不上对他有意(过了几年连他长啥样都忘了),但那次回眸给了这个壮志凌云的落魄英雄极大的情绪价值。
地狱笑话是:甄士隐才是真的慧眼,娇杏只是碰巧多看几眼。
那么贾雨村如何看待甄士隐的呢?
家中不甚富贵,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贾雨村:就这么个躺平废柴,哪里配和英雄豪杰做朋友?
所以后面不救英莲也很好理解了。
他对封肃亲口说过:“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采访回来”。这时候大概是一分真心+两分客套+七分为官者的形象工程。
如果强买英莲的只是个普通乡宦而不是薛家,贾雨村大概率会救英莲,毕竟于他而言是秉公办事+零成本建立青天老爷形象。
但遇上了薛家就不同了,四大家族、贾王两家要保的人、林老爷的大舅子的亲戚……随便哪家出个人就能决定他的前途。
这时候,一个躺平废柴的一次小小投资又算什么呢?更何况已经给足了回报啊!
什么恩情?那是在讨好我!我愿意收钱已经算是看得起他了!
以上就是贾雨村面对甄家的心态。
所以说啊,施恩这种事,要么看准了再出手,要么做好喂狗的准备。
古往今来,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