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回头看,陈平,张维为,沈逸或者其他学者哪个学者对美国的观察是准确的?

发布时间:
2025-03-26 15:11
阅读量:
2

毫无疑问是张维为。

很多人都抨击张维为就是恩情党、赞歌党,张维为本来就是体制内的,唱赞歌是他的本职工作。

但是不能否认,但是他对美国的判断,基本都很准,一方面来源于他本身就是研究这方面的;另外一个方面则是,他作为外事人员的时候,几乎走遍了全球所有的国家,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实地体验实地考察过的。

还有一个我认为更重要的点是:

张维为是吃过见过的,亲身经历过不少大场面。

在他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从改革开放、苏联解体、中国收回香港、加入世贸、中美正式建交、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些我们这代人历史书上的内容,张维为当时作为老人家的翻译,是亲身经历过的。

张维为自己个人账户的节目中,也经常提起他给老人家当翻译的那段岁月,坦诚说自己其实受老人家的影响很大。

所以仔细去看张维为的发言,会发现他身上其实有一些老人家的影子在。张维为对美国、对国际关系的判断,也基本上和老人家很像,老人家的几句名言是什么?

不捉急、先等等看。天塌不下来,塌下来就个子高的先顶着?
我们的国家很大,船大了不好调头,一些政策做法,先在几个地方进行实验,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收回来。
……

(以上言语请用四川话阅读)

如果说教员同志是一眼百年,老人家则更偏向于后发制人。

这个后发制人不是干看着,而是洞察到事情的核心要素,静候事物前期波动过去,水落石出后方动手。

比如,当年决定收回香港,正式启动与英国谈判,中途突发马岛战争,各级领导干部上门,担心香港问题上英国会选择马岛方案。老人家抽着烟笑呵呵的说:

香港和马岛不一样,我们不少人都是打过仗的,英国到香港有多远?英国需要出多少舰队?香港不是孤岛,跟我们打陆地战争,英国有多少兵力?

后来的事情发展跟老人家想的一模一样,铁娘子携战胜国之威准备搞“主权换治权”,谈判中试图用出兵威胁。老人家来了一句:

主权问题是不能拿来谈的……香港,要么按照谈判回归,要么,今晚回归。

然后就是世界名画。

所以张维为发言,仔细去看很有老人家的影子,也就是在自己这么多年的调研、经验为原则,再去看一件事。

比如,当年能在国内公知横行、国外媒体霸权的情况下,对铺天盖地宣传的阿拉伯之春下,他能公然唱反调:

这搞不好要弄成阿拉伯之冬

后来张维为也公开回应了为什么当年有这个判断:

革命一定是新的、先进的生产力替代旧的生产力的过程,而不是靠情绪了事。
没有新的团体出来建立新的秩序,就把旧的秩序打翻了,国家都不稳定了,那社会生产从何谈起?老百姓吃什么用什么?
西方总是大篇幅的宣传自由、平等,但是我没有看到他们为新秩序的建立、新的社会生产投一分钱进去。

或者可以总结为:

再落后的秩序,也比没秩序好。

这也是老人家后半生外交的核心思想:

营造一个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才能好好搞生产让老百姓吃饱饭穿好衣。

从访问东南亚停止革命输送,换取东南亚各国孤立越南;再到访问美国,瓦解矛盾推进中美建交,拉着美国一起对抗苏联;再到一战打残越南稳定两广地区为改革开放提供稳定的基地;中日关系正常化,拿到资金和技术援助…..

张维为也是我见过的少数,在政论节目中,会把国家安全、国际政治这些和老百姓穿衣吃饭的基础问题联系起来的,其他的各种title的专家发言,总给我一种感觉他们都是飘在天上,不知人间疾苦。

张维为得益于他高级领导翻译的身份,长期跟着大领导经历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各类大事件,今天我们以为的国际迷雾,对他来说,比当年来说,这点事情算个啥,基本上能把这些事情看个七七八八。

俗话说,老话的岁数总比老人的命长:

离领导近容易进步

除了指职务上的晋升,跟着中国这些从底层卷到那个岗位的大领导们混得久了,观察领导们的行事风格、处理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学到一点,就足够受益终生了。

年轻气盛骂张维为很正常,我都骂过,也用过表情包。

但是一旦涉及到他的专业领域,老登是真的强,子弹飞过后,发现他说的基本全对,不服不行,咱们这种小登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沈逸老师作为一个没出过国留学的本土人才,他的理论研究和对西方人心理的判断,是很准的,相比于张维为经历的多了,气定神闲,沈老师比较年轻,言语比较激烈,也能跟现在的网友打成一片,比起张维为节目的像听班主任上课,沈逸老师的节目效果就比较足了,热点也抓得快,电子榨菜产量较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