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一定要上班吗?如何破解「读书、上班、退休」的人生范式?
唯一的途径,是理解出售时间的三种方式,找到自己擅长的作品。
(1)出售时间的方式:
赚钱的本质,是出售自己的时间,
出售方式,有三种,单次、重复和整合,
1、单次出售:
去公司上班,呆多少小时,拿多少钱。只要没有股权,都属于单次出售。
以此类推,开饭店、做理发、开出租车、送外卖……都属此类。
单次出售,效率最低。
因为任何人的工作时间,都是有限的。
即便像马斯克那样,一天工作17个小时,靠单次出售,也赚不了多少钱。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单次出售的边际成本固定。
开一家饭馆,服务前100个人,需要10小时,
服务第101—第200个人,仍需10小时,
单次出售,想赚更多钱,唯一的方法,便是提高单价。
比如,头部理发师,给王思聪这种富豪,提供上门理发服务,单价远高于类似服务的市场价。
2、重复出售:
花半年时间,写一本书。
有生之年,每卖一本,作者都能收到一笔版税。
花费的时间,几乎不会再增长。得到的回报,可以源源不断地提升。
这就是重复出售的魔力。
以此类推,自媒体视频、文章,网上各种课程,都属此类。
重复出售,关键在于源源不断地生产属于自己的作品。
文章、视频、专利、书籍、歌曲、专辑……
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作品”下定义,大概就是——服务1个人,和服务1万个人,成本相同(边际成本为0)。
重复出售的本质,是一种英雄主义。
那个最有创造力的大脑,是维系这种模式的核心。
重复出售是否有必要与整合出售相结合,取决于作品的载体。
作家编织文字,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word,是极致的英雄主义。
大主播在直播之余,还想每天生产短视频作品。往往就会雇佣专人,用别人的时间,达成目的。
3、整合出售:
这个模式,是创业者的思路。本质上,是搭建平台,购买他人的时间,整合后出售。
换言之,你成立一个公司,推出一款产品。
卖出去的产品,本质上,就是你整合了公司成百上千人的工作时间,打包卖给客户。
整合出售,关键在于,深刻理解“需求”,与“分工”。
成立一个团队,雇佣20人,
就相当于,你将这21人的工作时间,转换成产品,打包卖给客户,
问题在于,你要带领他们,生产什么产品?
这产品代表了你们21人的时间总和。
是供不应求,还是无人问津?
结果,取决于你对市场需求的洞察。
即便确定了需求,仍有问题。
如何组织这20人,找到更高效的合作方式?
换言之,你的公司,要设置哪些岗位,设计哪些流程?
每个岗位,要雇佣何种特征的个体?
余华这样的顶级作家,可以用2个月写出一部小说,是重复出售的超级高手。
但给他两年时间,也未必能独自制作一支铅笔。
而只有十几人的小型工厂,一天时间,便能生产几千支铅笔。
这就是分工的威力。
(2)具体案例:
厘清出售时间的三种方式,再看具体案例,
三种模式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
比如,王者荣耀的主播,每晚直播八小时,这是单次出售。
如果他将每天直播中的片段,剪辑成短视频,放到网上,这就变成重复出售。
如果他的人气越来越高,成为圈内数一数二的头部主播。
那么,他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招10个小主播,替他打工。
这就变成购买他人时间进行服务的整合出售。
如今时兴的“群播”,大概就是这样:
一个大主播,带三四个小主播,一起直播打游戏。
相比传统的一人直播,这种“群播”,本质上,已经演化成另一种产品。
类似群口相声那样,几个人在游戏中插科打诨、互相吐槽的崭新产品。
(3)底层逻辑:
说到这,不妨细究一下,重复出售背后的底层逻辑。
书籍、文章、专利、唱片、专辑、视频……
这些重复出售的作品,本质是什么?
是将各领域顶级选手的思想、声音、动作和表情,刻录于载体,传播于人群,
前提条件是什么?
技术的普及。
狩猎采集时代,存在自然分工,
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征,使得双方从事不同活动,
概括来说,前者狩猎,后者采集,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几乎所有人都必须为了生存,不断进行生产,
可以说,不存在生产以外的职业。
一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
食物总量增加,农作物又具备较强的可存储性,
一部分人从事生产,便能养活所有人,
不事生产的职业,得以出现。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另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文字,开始普及,
文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固化的信息。
口语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随性,
后果是,信息容易失真。
比如,说书先生口中,李元霸能够举起几万斤的大鼎,一人锤爆百万大军,
创造人型孙悟空的本质,是说书人要维持生计,于是添油加醋,吸引周遭人群,
而书面语时代,通过文字,信息固化于载体,极大提高了沟通效率,
意想不到的后果是,玩弄文字的高手,形成自己的作品。
试想,当年的吟游诗人,能服务多少人群?
几千年前的夜晚,篝火跳动,
众人围坐,听远道而来的吟游诗人,吹远古时代的牛逼。
能服务的人群,受限于声音传递的范围,最多,不过百人。
文字出现后,作者的思想,汇集成册,传播于识字人群,
服务效率极大提升。
下一次的突破性技术是什么?
工业时代出现的,可以记录声音的音频。
19世纪末,意大利某个小镇,蹩脚的歌剧演员,也可维持生计,
因为顶尖的歌剧演员,在米兰,服务富裕人群,
他无法记录自己的声音,也就无法将最优质的歌剧作品,固化于载体,重传播于人群。
于是,偏远之地的普通从业者,得以谋生。
整块蛋糕,虽是不均匀分配,但只是有限地不均匀,
三十年后,录音技术普及,
顶级歌手的作品,可以记录成唱片,随时随地播放,
各个地方的普通从业者,被远方的顶级选手,侵袭领地,
赢家通吃的法则,更加盛行,
蛋糕的分配,更加不均匀。
再往后,突破性技术,接踵而至,
记录静态画面的技术,促生摄影,
记录动态画面的技术,促生无声电影,
将动态画面与声音结合的技术,促生足球比赛、脱口秀,公共演讲,乃至现代电影。
这些技术的本质,就是将个体的思想、声音、动作和表情,固化于载体,传播于人群。
但,此前的突破性技术,都是中心化类型。
书籍、影视、广播、报刊……发表作品的权利,集中在强者手里,
写一篇文章、出一张专辑,要经过权威机构的同意,
最近二十年,互联网技术,是去中心化类型。
普通人发表作品的成本,极大程度地降低。
博客、微博、公众号、短视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公共表达权利,飞入寻常百姓。
这是时代的红利,这是庶民的机遇。
(4)选择作品:
对普通人而言,如要尝试重复出售,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
从终端用户的感官,思考自己适合提供哪种作品。
人体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后三种感官对应的服务,都是实体生意。
触觉服务,比如按摩。
嗅觉服务,比如香薰。
味觉服务,比如饭店。
《三体1》中的VR游戏技术如果能普及,又会衍生出无数如今难以想象的商机。
因为这种技术的本质,是将触觉、嗅觉和味觉服务,虚拟化。
如今的技术,已可以将视觉、听觉服务虚拟化。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这两种感官,衍生出无穷无尽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这是非实体生意,成本较低。
视觉服务,比如电子书、公众号图文。
听觉服务,比如音乐、广播、听书。
更加主流的,是视觉+听觉服务,比如网络直播、影视综艺、短视频。
明确这些分类,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作品。
有文字天赋,那就做视觉服务,提供文字作品。
有音乐天赋,或者单纯的声音好听,那就聚焦听觉服务,提供音频作品。
有外表天赋,做视觉+听觉服务,有天然优势。
要说明的是,外表天赋,并非一定要好看,或者搞笑。
关键是,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也就是独特性。
比如,长得像著名人物,就是很出色的独特性。
点开微信的直播区,一大堆山寨周星驰、周杰伦、李云龙,乃至关羽。
这些人,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笑,俺是认真的)。
当然,视觉和听觉,也能与前面三种相结合,衍生其他服务。
比如,视觉+嗅觉,是鲜花服务。
再比如,视觉+味觉,是某些精致食物的服务。
如此种种,不能尽述。
但个人以为,对普通人更友好的赚钱方式,还是视觉和听觉服务。
因为现有技术条件下,只有这两种服务,能在互联网上完美呈现。
为什么互联网这载体如此重要?
因为物质需求,可以看到上限。
而精神需求,永远没有尽头。
市场经济,是个万花筒。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擅长的服务。
小结:
出售时间的三种方式,单次、重复和整合,
欲摆脱上班困境,便要从单次出售,转向重复和整合。
而互联网时代,又是此前几百代人类,不曾有过的机遇,
关键,在于去中心化类型,
普通人发表作品的成本,极大程度地降低。
想打破循规蹈矩的打工格局,这把利器,绝不能置之不理。
至于选择何种作品,
以人体五感为依据,以自身特点为标尺,
做出决定。
关注 @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
职场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