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一定要上班吗?如何破解「读书、上班、退休」的人生范式?

发布时间:
2025-03-26 16:35
阅读量:
1

唯一的途径,是理解出售时间的三种方式,找到自己擅长的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

(1)出售时间的方式:

赚钱的本质,是出售自己的时间,

出售方式,有三种,单次、重复和整合

1、单次出售

去公司上班,呆多少小时,拿多少钱。只要没有股权,都属于单次出售

以此类推,开饭店、做理发、开出租车、送外卖……都属此类。

单次出售,效率最低

因为任何人的工作时间,都是有限的。

即便像马斯克那样,一天工作17个小时,靠单次出售,也赚不了多少钱。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单次出售的边际成本固定

开一家饭馆,服务前100个人,需要10小时,

服务第101—第200个人,仍需10小时,

单次出售,想赚更多钱,唯一的方法,便是提高单价

比如,头部理发师,给王思聪这种富豪,提供上门理发服务,单价远高于类似服务的市场价。

2、重复出售

花半年时间,写一本书。

有生之年,每卖一本,作者都能收到一笔版税。

花费的时间,几乎不会再增长。得到的回报,可以源源不断地提升

这就是重复出售的魔力。

以此类推,自媒体视频、文章,网上各种课程,都属此类。

重复出售,关键在于源源不断地生产属于自己的作品。

文章、视频、专利、书籍、歌曲、专辑……

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作品”下定义,大概就是——服务1个人,和服务1万个人,成本相同(边际成本为0)

重复出售的本质,是一种英雄主义

那个最有创造力的大脑,是维系这种模式的核心。

重复出售是否有必要与整合出售相结合,取决于作品的载体

作家编织文字,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word,是极致的英雄主义。

大主播在直播之余,还想每天生产短视频作品。往往就会雇佣专人,用别人的时间,达成目的。

3、整合出售:

这个模式,是创业者的思路。本质上,是搭建平台,购买他人的时间,整合后出售

换言之,你成立一个公司,推出一款产品。

卖出去的产品,本质上,就是你整合了公司成百上千人的工作时间,打包卖给客户

整合出售,关键在于,深刻理解“需求”,与“分工”

成立一个团队,雇佣20人,

就相当于,你将这21人的工作时间,转换成产品,打包卖给客户

问题在于,你要带领他们,生产什么产品?

这产品代表了你们21人的时间总和

是供不应求,还是无人问津?

结果,取决于你对市场需求的洞察

即便确定了需求,仍有问题。

如何组织这20人,找到更高效的合作方式

换言之,你的公司,要设置哪些岗位,设计哪些流程?

每个岗位,要雇佣何种特征的个体?

余华这样的顶级作家,可以用2个月写出一部小说,是重复出售的超级高手。

但给他两年时间,也未必能独自制作一支铅笔。

而只有十几人的小型工厂,一天时间,便能生产几千支铅笔

这就是分工的威力。

(2)具体案例:

厘清出售时间的三种方式,再看具体案例,

三种模式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

比如,王者荣耀的主播,每晚直播八小时,这是单次出售

如果他将每天直播中的片段,剪辑成短视频,放到网上,这就变成重复出售

如果他的人气越来越高,成为圈内数一数二的头部主播。

那么,他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招10个小主播,替他打工。

这就变成购买他人时间进行服务的整合出售

如今时兴的“群播”,大概就是这样:

一个大主播,带三四个小主播,一起直播打游戏。

相比传统的一人直播,这种“群播”,本质上,已经演化成另一种产品

类似群口相声那样,几个人在游戏中插科打诨、互相吐槽的崭新产品。

(3)底层逻辑:

说到这,不妨细究一下,重复出售背后的底层逻辑

书籍、文章、专利、唱片、专辑、视频……

这些重复出售的作品,本质是什么?

是将各领域顶级选手的思想、声音、动作和表情,刻录于载体,传播于人群

前提条件是什么?

技术的普及。

狩猎采集时代,存在自然分工

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征,使得双方从事不同活动

概括来说,前者狩猎,后者采集,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几乎所有人都必须为了生存,不断进行生产

可以说,不存在生产以外的职业。

一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

食物总量增加,农作物又具备较强的可存储性,

一部分人从事生产,便能养活所有人

不事生产的职业,得以出现。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另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文字,开始普及

文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固化的信息

口语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随性,

后果是,信息容易失真

比如,说书先生口中,李元霸能够举起几万斤的大鼎,一人锤爆百万大军,

创造人型孙悟空的本质,是说书人要维持生计,于是添油加醋,吸引周遭人群

图片来源:网络

而书面语时代,通过文字,信息固化于载体,极大提高了沟通效率

意想不到的后果是,玩弄文字的高手,形成自己的作品

试想,当年的吟游诗人,能服务多少人群?

几千年前的夜晚,篝火跳动,

众人围坐,听远道而来的吟游诗人,吹远古时代的牛逼。

能服务的人群,受限于声音传递的范围,最多,不过百人。

文字出现后,作者的思想,汇集成册,传播于识字人群,

服务效率极大提升。

下一次的突破性技术是什么?

工业时代出现的,可以记录声音的音频

19世纪末,意大利某个小镇,蹩脚的歌剧演员,也可维持生计,

因为顶尖的歌剧演员,在米兰,服务富裕人群,

他无法记录自己的声音,也就无法将最优质的歌剧作品,固化于载体,重传播于人群

于是,偏远之地的普通从业者,得以谋生。

整块蛋糕,虽是不均匀分配,但只是有限地不均匀

三十年后,录音技术普及,

顶级歌手的作品,可以记录成唱片,随时随地播放,

各个地方的普通从业者,被远方的顶级选手,侵袭领地

赢家通吃的法则,更加盛行,

蛋糕的分配,更加不均匀

再往后,突破性技术,接踵而至,

记录静态画面的技术,促生摄影,

记录动态画面的技术,促生无声电影,

将动态画面与声音结合的技术,促生足球比赛、脱口秀,公共演讲,乃至现代电影。

这些技术的本质,就是将个体的思想、声音、动作和表情,固化于载体,传播于人群

但,此前的突破性技术,都是中心化类型。

书籍、影视、广播、报刊……发表作品的权利,集中在强者手里,

写一篇文章、出一张专辑,要经过权威机构的同意,

最近二十年,互联网技术,是去中心化类型

普通人发表作品的成本,极大程度地降低

博客、微博、公众号、短视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公共表达权利,飞入寻常百姓。

这是时代的红利,这是庶民的机遇。

(4)选择作品:

对普通人而言,如要尝试重复出售,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

从终端用户的感官,思考自己适合提供哪种作品

人体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后三种感官对应的服务,都是实体生意

触觉服务,比如按摩。

嗅觉服务,比如香薰。

味觉服务,比如饭店。

《三体1》中的VR游戏技术如果能普及,又会衍生出无数如今难以想象的商机。

因为这种技术的本质,是将触觉、嗅觉和味觉服务,虚拟化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的技术,已可以将视觉、听觉服务虚拟化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这两种感官,衍生出无穷无尽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这是非实体生意,成本较低

视觉服务,比如电子书、公众号图文。

听觉服务,比如音乐、广播、听书。

更加主流的,是视觉+听觉服务,比如网络直播、影视综艺、短视频。

明确这些分类,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作品

有文字天赋,那就做视觉服务,提供文字作品。

有音乐天赋,或者单纯的声音好听,那就聚焦听觉服务,提供音频作品。

有外表天赋,做视觉+听觉服务,有天然优势。

要说明的是,外表天赋,并非一定要好看,或者搞笑

关键是,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也就是独特性

比如,长得像著名人物,就是很出色的独特性。

点开微信的直播区,一大堆山寨周星驰、周杰伦、李云龙,乃至关羽。

这些人,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笑,俺是认真的)。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视觉和听觉,也能与前面三种相结合,衍生其他服务。

比如,视觉+嗅觉,是鲜花服务。

再比如,视觉+味觉,是某些精致食物的服务。

如此种种,不能尽述。

但个人以为,对普通人更友好的赚钱方式,还是视觉和听觉服务

因为现有技术条件下,只有这两种服务,能在互联网上完美呈现

为什么互联网这载体如此重要?

因为物质需求,可以看到上限。

而精神需求,永远没有尽头。

市场经济,是个万花筒。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擅长的服务

小结:

出售时间的三种方式,单次、重复和整合,

欲摆脱上班困境,便要从单次出售,转向重复和整合。

而互联网时代,又是此前几百代人类,不曾有过的机遇

关键,在于去中心化类型,

普通人发表作品的成本,极大程度地降低

想打破循规蹈矩的打工格局,这把利器,绝不能置之不理。

至于选择何种作品,

以人体五感为依据,以自身特点为标尺

做出决定。

关注 @晏北 ,理解芯片与经济~

职场的底层逻辑


zhihu.com/column/c_1887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