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讨厌“公知”?

发布时间:
2025-04-03 13:28
阅读量:
1

举个例子吧。

李玫瑾女士

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被称为犯罪画像第一人

近几年应该是相当火,到处演讲什么的,之前买过她的《幽微的人性》看,她的专业性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她也的确可以纳入公知的范畴,她也支持方方(没错就是写日记的那个)。

这位学者,心理学界领军者在圆桌派第三季第三集说过这样的话———

当时正谈一个中国犯罪人的思维方式,李女士哗一来,直接从文化对比着手。讲人德国文字隽永又晦涩,具有优秀的推理思辨的品格,所以德国有那么多哲学家,所以人列的都是百年计划;中国字是块状的,所以局限,所以没有延伸的空间,所以计划都是几年几年这么列,缺少长远的目标。


怎么说呢,现在有很多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中年人(当然不包括全部)年轻时的舆论和教育环境可能就在他们骨子里建立不出什么文化自信,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正在改革开放努力奋斗,很多人都去国外留学,可是却丢掉了自信力,失去了为国效力的初心,嫌弃这儿嫌弃那儿。特别可怕的,就是这公知还大多是高知,玩文字游戏哲学游戏相当有一手,大多数人还真是被忽悠得连连叫好,被人当枪使了也不自知。

中国是唯一兴盛下来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摆在那儿,你现在说汉字局限?

虽说语言没有优劣之分,但我们应有足够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去相信融汇五千年文明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精炼,最完美表达,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偏爱。况且中国制定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实实在在的政策。

喜欢外国文化无可厚非,评价中国文化也无可厚非,但请做到尊重,不应引喻失义,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请问李教授怎么不说德国字冗长,表意不明,明明用中文是一段简单的话却需要大量繁复的描述解释,就如同它一百年计划又臭又长,好高骛远,实行起来还一盘散沙;而且计划定的太远,也会使民众和政府失去短期目标,从而懒散,终日漫无目的,到最后什么都没实行。嗯?李教授为什么不这么说呢?外国有哲学家,中国就没有?中国国力鼎盛时郑和下西洋是互帮互助,你德国就是烧杀抢掠强奸,这就是德文字培养下的优秀民族,把世界人才都绑过去,拿活人做实验科技当然发达。拿现在典型移民国家美国来说,第一占尽天时地利,接壤就一个墨西哥,旁边一个加拿大,远离战争;第二喜欢当世界警察这儿有好东西拿点这儿想驻军就驻军;第三是个移民国家还优胜劣汰,不是它那儿人本来钟灵毓秀,而是全世界优秀的人都往那边跑。好过的都是上流社会的,普通民众恐怕看个病都要被保险折磨得死去活来,才不去像社会主义这样还等你共同奔小康,饿死就饿死。这样选择性失明失聪恐怕也是每个公知的共性。

炮弹没落到外国爸爸身上你不心疼,打一百年仗用血肉保护下来的土地和人民是你的恩人

但你却从没想过我要一起来重建五千年的辉煌与文明,就天天埋怨这儿埋怨那儿,吹嘘你外国爸爸素质多高尚,说中国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儿短浅那儿短浅。中国改革开放用短短四十年达到了别人一百多年才达到的高度,你德国长远思想像黑格尔写三篇没个标点符号订一百多年计划干中国四十年就能干完的目标,洋大人吹吹就差不多就行了。

公知强占舆论防线了多年,恨国骂国贬国成为政治正确

说实话,90,00这一代都也多多少少受了点影响。我还记得零几年到一几年,公知可了不得了。某林杂志啊,这个日报那个日报啊,今天又说外国人排队了,明天又说外国人读书了。中国人排队不写,中国人读书不报,中国人插队嚷嚷就是没素质,洋大人插队嚷嚷就是人权自由的体现。我们现在看看湾湾那些天然独,韩国被几大财阀控制的舆论公司,可知舆论环境对于民众的影响会是多么深远。如果今天要论责,舆论报社什么的一个都逃不了干系。

针对性的讨论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

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又在课前让我们讨论

为什么外国人在地铁上都是看书,中国人只会看手机。

这种问题其实就等于

“为什么老虎要吃生肉啊?”

原因很简单,它不会自己加热啊。

那为什么外国人地铁里看书?因为信号差。地铁里网络都没有覆盖的,也没有信号基站。当时中国的4G信号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就连珠穆朗玛峰都有信号,而外国还停留在3G时代,很多国外的信号基站也都是华为承包了。你现在再去国外逛一圈,谁他妈地铁都还看书,电子书不会看吗?偏不嫌麻烦捧本书装样子还要晕车,神经病。现在为什么国民才慢慢反应过来什么是公知什么是民族自信,因为国力起来了,宣传也到位了,国人也开始反思了。我承认,现在中国各方面是确实需要反思和提高,也有很多需要逐步改进的地方。但这绝对不是我们该引以为耻的东西,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不管国力如何都是绝对不能丢掉的。

有句话是小学都学过的。

要占领一个国家,就先消灭他们的文化

都德《最后一课》

希望公知们终有一天,也能幡然醒悟韩麦尔先生板书时的痛彻和决绝,用一颗中国人的心,像孩子一样凝望自己伟大的祖国。

滴———————————手动分割线

一觉醒来发现有这么多评论真是吓了一跳。感谢大家能耐心读完我的寥寥浅见,我的观点可能有许多偏颇之处,发现不足之处和错误或者也请在评论区多加指正,有要补充的也欢迎于评论区进行补充!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我了解和批判的可能也只是李女士的一部分存在,但正因为语言具有的修正性其本身才能在滔滔不绝中保持一丝冷静和平衡,这里也要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制约。

滴——————————————手动分界线

这里是对于李女士支持方方言论的证据截图




http://www.weibo.com/p/1005051270577247?from=qrcode&frwbqr=53 (二维码自动识别)

滴——————————————手动分界线

有兄弟对“像孩子一样凝望自己伟大的祖国”产生了疑问,我的意思是我们看待我们的国家时需抱有一颗赤子之心啦,做出评判时不能把自己分离出去。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点浅见甚至偏见。

滴—————————————————手动分界

看到有评论在求证李教授于德语方面言论的真实性,有学德语的小伙伴私信我并且给我发了一段文字,贴于此处供大家参考。同时再次感谢这位匿名的小伙伴,有什么异议或其它想要探讨补充的请于评论区探讨或私信我,谢谢大家的参与。


不太巧,我刚好是用德语学习的跨文化和语言学这两门学科,我想我对她说的内容应该有一点话语权。

首先,最基础的,德语只有4个格,这是入门德语就会接触的知识。这里可以看出李教授的水平,似乎还没有德语初学者了解这门语言。

然后来看看她的结论,于中国人她得出:“我们长远的东西都做得不是太好”,于德国人又得出:“他有这种长远思维”。刚巧,跨文化研究奠基人Hofstede提出的五个文化维度模型中直接有一个维度就是文化的长短期导向。这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在网上很容易查到,有兴趣可以查查,在此我就不多赘述了,我想说的是中国文化在各数据、研究中都是明确作为长期导向文化为例的。在我学的教材中,一连数个例子,无论中国和哪些国家比较,都是长期导向数值最高的,我目前还没有见到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长期,就更别提德国了。

再来看看她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哦,她是从“格位”、“从句”、“长句特别多”得出来的,那么这就涉及到了语言学中的词形学和句法学。我特地去翻了翻教材,但还是没有发现哪位语言学家是这样分析出文化差异的。李教授一位教育专家竟开拓了语言学领域的空白!中国学界正缺这样的的人才,我请她快转行到语言学开拓一个新的流派吧,就叫信口雌黄派好了。

评论区有人说她是通过心理学角度来说的,因为她提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而正好有一派心理学家也有类似观点。这逻辑里的漏洞显而易见,照该逻辑,语言学家普遍认同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影响关系,我岂非更有权说她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的?而且李教授的重点是在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吗?这不过是她用来得出远见、短见借助的一个理论。

还看到评论区有人在喊:“难道就不能提出不同意见了吗?”哪里不能?没有相左的想法,如何向真理进步?你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可以,但说话都是要讲证据的。张口就来一个和学者通过大量数据分析研究得出的理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不是徒显无知?都做到教授了还没有点自觉误人子弟,不嘲你嘲谁?

如对我所言有异议,欢迎评论区找我。(我在评论区发了类似的话)


以上

欢迎评论区进行指正补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