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罐车运完煤制油直接运食用油?
大中午看新京报昨天的调查报道,看得人心里拔凉拔凉,怎么会到如此荒诞的程度?
据记者跟踪调查报道,罐车运输行业里,“化工液体运输”和“食用类液体运输”互相混用且不清洗,竟然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比如说,一辆油罐车刚运完“煤制油”,可以立马装运“大豆油”,期间无缝衔接,且没有任何阻碍。
我看完顿时感到人麻了,这是怕医院生意不好,还是怕火葬厂接不到单子,要这样子的疯狂。
那些食用油运输的终点是哪里大家应该很清楚吧?除非你从来不在超市里买油。
报道里举了例子,“一车牌号为冀E**76W的油罐车三天前刚将一车煤制油从宁夏运到河北秦皇岛,卸完后并未清洗储存罐,就直接来装满35吨大豆食用油继续运输。”
煤制油含有毒化学物质,比如多环芳烃(PAHs)、苯并芘等,这些东西最典型的危害,就是致癌。至于煤里面有重金属那更是常识,铅、汞、镉这些重金属,对神经系统、肝脏、肾脏都有极大的杀伤力。
其他的杂质和污染物,我不是这方面行家,不是很清楚,但一定是存在的。长时间食用,在人体之内累积,自然有慢性疾病的风险。
说好的食品安全大于天呢?这比起印度的“美食一条街”更加可怕吧,毕竟他们明着看上去恶心不卫生,而我们这种油罐车“干兼职”,连手都不洗的行为,完全就是让人们的健康在裸奔。
首先是运费低的问题,关于这点是大方向上的,我没什么好说。其实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我就提到过,物价低,并不纯粹是好事。我们寻求的应该是涨工资,而不是降物价,因为低物价带来的,往往是隐藏着的看不见的危险。
那些油罐车司机的想法是明牌的,运费这么低,那我顺路再装一波油,弥补一下差值。
问题是,你要顺路再装一波“食用油”,倒是把油罐洗一洗啊?
第二个问题,洗罐贵。
单次洗罐的成本少则三五百,多则八九百。一名罐车司机透露,由于普货罐车经常换货运输,每次洗罐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能省就省,便不洗了。
事实上,这种煤制油和食用油之间,为避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本该是专车专用的。由于运费逐步降低的大行情,加上把关越来越松,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最后关于“把关松”,其实我也说不准,究竟松不松,毕竟餐馆出售“拍黄瓜”被罚,老人卖芹菜赚14元被罚10万这类事也不少。
在新京报的报道里,有这样一个细节:记者发现一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驶入某地“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于是致电中储粮一名销售经理。对方透露了一则信息:只要车上有“食用油专用”字样,就放行。他们不验罐,是不是专用油罐车他们也没法分辨。
这简直就是在搞笑,煤制油和食用油你分不清?鼻子眼睛都出问题了,你上去舔一口不就知道了。残忍吗?可运出去后,卖到千家万户的灶台上后,难道就不残忍了?
这还是一家大型央企,他们的负责人都能这样一种无所屌谓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觉得油罐车的“变脸”比川剧还精彩,所以权当看戏吗?那么问题是,连他们都这样,其他一些食品企业眼里,哪还会有食品安全大于天的说法。
不得不说,新京报这则调查报道披露的问题是“惊人”的,同时也是有良知的,至少该则报道中,新京报展现出来的,是媒体真正的模样。
就是不知道,在调查记者如此恪尽职守之后,官方是否会为群众提供一个“解释”,这般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又是否有“乌纱”因此而掉落。该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记者的良心,媒体的风骨,接下来是什么?官方的公信力,还是“油滑力”,又或者是其他操作。
继续打太极只会让人们更加寒心,唯有赶紧放下那支不断转悠的“油笔”,拿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态度,千万别让食用油和煤制油的混搭问题也玩起“穿越”。
那是关乎人们健康的事情,耗不起,等不得。“油滑”洗不掉失望和质疑,面对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