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红书上的新•厨房辩论?

发布时间:
2025-04-03 15:13
阅读量:
1

我们一直普遍的认为: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更适应各种文化形态的制度。

事实上衡量制度好坏,还是有一些可以量化的参考标准的。
比如GDP,钢积量,基尼指数,平价购买力。
所有的这些数值,最终都希望更准确的说明,那种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更能公平分配劳动成果。

当年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厨房辩论,本质就是在辩论美苏制度,谁更优越。

为什么双方会来一场,原因很简单,美苏这场空前绝后的冷战对抗,双方都坚持的很苦很累,都想尽快破局,赢得比赛。于是,双方默契了搞了场厨房辩论。

然而苏联没有工业化先发优势,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客观上是落后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赫鲁晓夫自然毫无悬念的,很窝囊的输掉比赛。

今天中美小红书对帐是非官方层面的,这说明中国官方根本不屑于搞制度竞争的厨房辩论。


欧美国家从上到下,就像笑话一样,他们对国家力量的认知出了很严重的问题。

它们用单纯的用一套自认为对的模型,来判断各国的力量。
这套模型可以简化的认为就是GDP。

它们认为的中国国力是这样,比美国还差了快1/3左右。

就算保守按平价购买力估算,大概比美国略高,但远低于整个G7集团。

实际上制造业规模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才是人民真正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

我们可以从下图看出,中国一家的制造业规模,相当于美国,印度和德国三者的总和,这甚至还没挤掉它们的水分,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是这三个国家的两倍还多。

上图是指第二产业的GDP规模,下图为具象化世界各国制造业规模,也就是挤掉水分后,各国真正的实力,事实上,我们直接引用美国的数据,美国依然被高估的。

也就是说,中国一家可以单挑G7,甚至单挑全世界。


发电量和粗纲产量是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具象化。

发电量它们还可以自我安慰一下,到了粗纲产量,就毫无悬念了,这可是多少高铁呀?

所以,我们看到占全世界17.5%的中国人,吃掉了全世界52%的蔬菜,吃掉全世界70%的西瓜,49%的苹果,71%的梨,93%的榴莲,消费了55%的空调等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