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回应「SU7 车祸致 3 死」事故,称小米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
2025-04-03 16:27
阅读量:
1

深夜发文!雷军回应「SU7车祸致3死」:小米绝不回避,但真相还在路上

4月1日深夜,雷军的一条微博打破了72小时的沉默。面对安徽高速事故中三位年轻生命的逝去,他用“难以承受的悲痛”和“必须站出来”的承诺点燃舆论场。但这场被全网刷屏的回应背后,藏着哪些关键疑问?

焦点一:智驾系统“甩锅”还是接管失效? 小米官方称,事故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系统检测到施工障碍后提示减速,驾驶员1秒内接管但最终以97km/h高速撞击水泥桩 。

业内争议点在于:NOA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否过短?清华大学专家张抗抗指出,2秒内完成“识别-决策-操作”对普通人几乎不可能 。

而小米SU7标准版未搭载激光雷达,夜间纯视觉识别能力是否不足也成疑点。

焦点二:车门为何打不开? 家属质疑事故后车门锁死延误救援,小米回应“尚未接触车辆,无法分析” 。但用户手册显示,车门有机械应急拉手,需手动开启 。

专家分析,剧烈碰撞可能导致电路中断,即便解锁指令发出,车门仍可能因断电无法执行 。

焦点三:电池安全再遭拷问 尽管小米否认自燃,但97km/h侧撞远超国标测试速度,电池包被水泥桩刺穿风险极高 。

宁德时代紧急撇清关系,称事故车电池非其供应,而小米客服承认标准版混用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电池 。

行业警示:智驾平权下的责任真空 事故暴露车企“技术激进”与“风险提示”的失衡。

小米曾高调宣传“135km/h刹停”的AEB性能,但标准版AEB不识别锥桶、水马等施工障碍物 。

行业专家呼吁,需明确智驾分级标准,避免用户误把辅助当自动驾驶 。

雷军的深夜承诺,是危机公关的起点而非终点。

当技术狂奔遇上生命代价,车企的“不回避”需要更多数据透明和制度护航。

正如网友所言:“流量能造车,但安全才是方向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