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红书帖子“留学生回国相亲:83%的人正在经历社交降级”?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什么,我给大家翻译下——
凌晨两点收到母亲发来的相亲对象资料时,我正缩在出租屋里吃泡面。
——回国了,我没找到什么好工作,深夜不知道在干啥,反正就是不只没睡觉还在吃泡面。
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案头堆积的英文原版书,那本《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书签,还夹在记录纽约地铁线路的那一页。
——被我买来装点门面的书并没怎么打开翻看过。
回国前总觉得,经历过异国超市收银台的硬币窘迫
——虽然实在不懂这个经历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我想我把这个词说出来也许会有一种凡尔赛般的优越感。
熬过图书馆落地窗外的四季黄昏
——我每年去四次图书馆。
懂得用三种语言点咖啡的人
——我会说espresso(英伦腔)、espHesso(我不会发法语小舌音所以每次读到这个字母我会用中文拼音的喝来代替)和espLLLLLesso(不会发大舌音,但我也要把意大利语的狂野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颠到淋漓尽致)
理应在婚恋市场获得某种溢价
——我想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直到真正坐在国内咖啡馆的相亲局上,看着对面的人用扫码点单的间隙偷瞄我的工资流水,才惊觉那些星辰大海的经历,在这里被压缩成一句:“你父母医保齐全吗?”
——这群lowB,怎么不能忽略我微薄的收入和砸锅卖铁供我出国玩乐之后经济拮据的父母,看到我丰富的灵魂?
我们曾用脚步丈量过世界的经纬,如今却被钉死在几条地铁线的房价梯度表上
——为什么我爸妈不能继续供我出国继续逛吃逛吃呢,害我要为几万一平的房子伤透脑筋?
在悉尼歌剧院门口和流浪歌手合唱的人,现在需要向相亲对象解释“留学不是去旅游”;
——真可惜我没能用成堆的SCI论文和堪比天文数字的影响因子打爆对面国内双非学霸的狗头,我一个双 飞 女留竟然输给了个土狗双非硕士?太丢脸了!
在哥大图书馆辩论女性主义的人,得学会对“女孩读太多书不好”保持微笑。
——真怀念国外的袍(同袍的意思)友们,他们从来就不关心我读书多不多,我们的交流都是一步到位,从来就不包含这种涉及观念的低俗成分。
朋友上周删掉了领英账号。她说每次看到“常春藤硕士”“跨国项目经验”的标签,就会想起相亲角大妈把她的简历折成纸飞机时的嘀咕:“这些虚头巴脑的,不如写清楚会不会做饭。”
——国内大家都太low了,配不上我的高贵。我哪里高贵呢?我高贵的点之一,是我有朋友是藤校女硕士。。。
那些在异国学会的真诚凝视、即时共鸣、对陌生气质的欣赏,忽然成了需要被“矫正”的缺点。
——虽然我连大妈的需求都不理解,连她们都共鸣不了,没法对她们的直率真诚评判,也无法欣赏大妈一把年纪还玩纸飞机这粗犷直率的童心,但我依然觉得自己真诚、懂欣赏、会共鸣。当然,她们说的做饭,我是真的不会。
最痛的不是被明码标价,而是发现自己正在亲手给灵魂标价。
——我不满于自己被标价,但与此同时我也在给别人标价,因为我很清楚我要用自己的“价值”兑换别人的“价值”。
留学时谈过一场不问出身的恋爱,对方是凌晨四点陪我在便利店门口喂鸽子的艺术生。
——可惜的是他每次饥渴的时候都会去到处喂鸽子,专钓伪文青女留子,我是很晚才发现的。
如今却在见面第三次就脱口而出:“你税前年薪够还静安区的房贷吗?”
——果然降级的不止我自己啊~真希望他是富二代,回国之后还能短时间见三次面的优质男可一定要套牢不要再松手了!
说这话时,我瞥见玻璃窗上自己的倒影——和那些曾在伦敦街头嗤笑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惊人地相似。
——但我还是想对自己说,停止这种无味的内耗吧,你要是真的那么注重精神追求恐怕根本不会问这种问题。不要给自己贴金,你跟你所鄙视的大妈并没有什么两样,你只是利己,但并不精致。
但总有些东西拒绝被降级。上周在地铁口遇见捧着《追忆似水年华》的男生,他指着扉页上的巴黎旧书店印章说:“这家的热可可兑了朗姆酒。” 我们站在安检机旁聊了整整三班地铁的时间,直到他抱歉地说要去幼儿园接侄子。那一刻我突然相信,在某个平行时空里,我们这样的人还能认出彼此。
——与他相比,身边那个抱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的油腻男博士就显得无比的low,他会说部委南边200米那家沙县的醋里竟然兑了蒜汁!
如果你也在经历这种撕裂——
当父母说“别总提留学那些没用的”时默默攥紧满是各国邮戳的护照
——我是热爱旅游的女留子。
当相亲对象对着你烤的巴斯克蛋糕问“能吃饱吗”时突然失语
——我是热爱烘焙的女留子。
当深夜刷到昔日同学在冰岛结婚的视频,手指在点赞键上悬停三分钟
——我是会酸别人的女留子。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坐标。这个深夜,至少有83%的星星与我们共享同一种孤独。
——我问了6个男人有没有这种孤独,其中5个男人觉得有,并愿意晚上跟我详细交流,我做了下统计,5/6,83.33333%,完美。
当然,以上全部为臆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