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如果有了自研芯片,能否和华为一样站稳高端市场?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六千字长文,先说结论:
1、玄戒已经大规模组建了团队,我认为这次小米很有希望搞出来自研AP;
2、有研发成果和取得商业成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小米自研芯片有优势也有风险;
3、自研芯片对品牌声誉有极大助推,甚至可以说是小米迈向高端最重要的基石,但市场环境色是复杂的,自研与否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1、玄戒已经大规模组建了团队,我认为这次小米很有希望搞出来自研AP;
我知道,小米高管涉及芯片SoC研发的诸多言论,曾经引起大量争议。
比如雷总本人曾说“难道做汽车一定做发动机吗?”,现在看来当然无所谓(毕竟已经是智能电动车的时代),但当年也算是语惊四座。
又比如卢伟冰著名的“猪肉论”,数码圈也是吵得沸沸扬扬。
再比如海思麒麟被切断先进制程代工时,小米高管王阳在微博公然表示:
硬件差异化没了,预计明年友商重点“宣传”软件和生态。
原微博还配了个表情,被不少人解读为幸灾乐祸,招致了不少反感。
我更知道,明明松果团队早已拆分,SoC研发实质上长期停滞,小米仍然屡次表示核心芯片仍在研发,消耗了米粉的热情。
部分无良自媒体更是年年“沸腾”澎湃S2,对标芯片从麒麟960一路涨到麒麟9000s,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围观者的信任。
其实稍微对半导体行业有点常识都知道,连续多年没团队没产出,所谓的“持续研发”可能也就是跟进下业界新进展罢了。
我还知道,之前小米两款宣称“自研”的小芯片都被发现有其他厂商的丝印。
说实话,我认为“联合研发”的情况和自家团队的成果还是有一定区别。
之前我跟一些业内人士聊的时候,不少人比较支持哲库和玄戒,但几乎普遍对这种“名义自研”颇有微词。
以上种种,共同导致小米的SoC研发招致不少非议。
如何看待小米的自研电池管理芯片?但我还是认为,讨论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一码归一码。
小米之前SoC研发计划搁浅,后续多年没再有投入,这确实是事实。
玄戒这次情况明显不一样,我愿意再相信一次,我认为这次小米有希望搞出来AP甚至SoC。
就我了解的信息,玄戒招聘规模相当可观,AP的规格定的不低,甚至基带也有布局。
所以我认为,玄戒团队最起码态度上相比小米过往团队进步了很多,投入也有望赶超当初的松果团队。
甚至从最近业内的传闻来看,玄戒的AP已经在台积电流片,应该就是在近期回片。
传闻中,玄戒已流片的第一款芯片应该定位次旗舰AP。
台积电4nm工艺制程,CPU/GPU应该用的是Arm的IP核,ISP和NPU应该是自己团队做的。
至于最麻烦的基带,传闻中应该是买的联发科M80。
有Arm IP和相关人才支持,有台积电制程上的领先,我认为玄戒团队做出性能对标麒麟8系甚至9系的芯片并非不可能。
而小米高端建设说实话与华为有明显差距,小米在不需要像菊厂那样选择自主产线,深度参与半导体产业诸多环节,成本上压力会小一些,所以小米搭载自研芯片的机器定价低于华为是大概率事件。
综上,如果小米认真打磨好好优化,我认为玄戒的芯片完全有可能实现理论性能更强价格更低。
2、有研发成果和取得商业成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小米自研芯片有优势也有风险;
凭心而论,小米选择重启造芯,优势还是有的。
一来,小米自家有手机,造车也在推进中,旗舰级芯片出货量有一定保障。
这一点,我认为是小米造芯最核心的优势。
我之前无数次强调过,旗舰芯片的规模效应能够有效摊平研发成本。
智能手机的旗舰芯片发展至今,已经出现和汽车产业类似的规模效应:
芯片制造成本虽然不算很低,但仍比不过天文数字的研发费用。
而研发费用可视作一次性支出,并不会随着芯片出货量上升而上升。
同款芯片出货量越大,平摊到每颗芯片的研发成本就越低。
可见,高销量的规模效应能有效平摊研发费用,降低成本!
因此,在半导体行业很容易见到如此景象:
掌握先发优势的一方可以大量出货自家的先进芯片,有效摊平研发成本,获取巨额利润;
而后发追赶的一方不仅要承受性能落后的现状,更可能因为产品出货量不够导致成本没有任何优势!
再加上摩尔定律下芯片更新换代极快,低端产品生存空间有限,导致后发企业难以逐级攀登。
最终的结果,就是旗舰芯片设计领域强者恒强甚至赢家通吃,掌握市场主导权的先发企业自然可以从容攫取利润(比如高通SOC毛利率接近60%)
反过来,任何有志追赶的企业必然要同时承受性能和出货量两方面的压力,早期成本必然极高。
然而一旦后发企业能够自研SOC芯片,并保证足够的出货量,就有可能通过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
总的来看,自主研发旗舰SOC一旦成功,成本是典型的“先高后低”。
这方面,苹果的A系列和华为海思的麒麟可谓典型。
苹果的A系列芯片在手机、平板等设备上广泛搭载,iPhone一直以来颇高的毛利率,就有自研芯片的功劳。
海思这边也是如此,多年来华为坚持旗舰手机上自研芯片,出货量一步步扩大。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麒麟980/990在线下大杀四方,麒麟810/820两代神U横扫千元机市场。
小米高端建设虽然不足,但毕竟还是占据了一定出货量。
如果小米坚决一些,基于旗舰芯片各种动刀,高中低端全系都上自研也不是不行。
尤其需要考虑到,车端芯片对基带要求比手机低不少,这对于小米自研芯片极其有利!
要知道,相比于可以购买Arm IP的CPU/GPU内核,基带才是手机SoC最核心的难关。
强如德州仪器和英伟达,当年面对高通的“捆绑基带”策略也不得不败退;
技术和资本雄厚如苹果,即使收购了英特尔的基带,自研基带也是屡屡难产,至今还在依赖高通。
而车端对体积和功耗远没有手机那么敏感,基带研发难度下降,供应商选择范围也打了不少。
小米自研的旗舰级AP/SOC改一改满足车规,完全能拓展车机芯片。
再进一步说,小米的NPU如果改改,说不定还能用在车端充当算力芯片。
所以只要小米各项主营业务能够支撑,玄戒的出货量是不太发愁的。
二来,小米如今已经是体量较为庞大、业务较为多元化的大公司,资金和人力明显超越澎湃S1时期。
这方面道理其实很简单,芯片研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上文提到的自研芯片成本“先高后低”的情况,小米大概率也是绕不过去的。
足够多元化的业务,足够多的现金流,才能对自研芯片形成有效支撑。
虽然米粉经常说小米整体较为年轻,但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小米的营收规模的经营体量已经相当庞大。
从小米对外公开的财报来看,近几年研发投入也在高速增长。
而且小米不仅有庞大的手机业务线,更有IOT业务和汽车业务的加持。
尤其是汽车业务对拓展自研芯片出货量可能有不小帮助,这点上文说过了。
如果小米大规模量产自研芯片,且做到表现稳定性能可控,对于小米的高端品牌形象必将有极大加成,求而不得多年的高端市场很可能迎来质变。
而一旦小米高端品牌建设和市场份额取得突破,更能进一步反哺玄戒的芯片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机会绝对不是没有,这方面小米确实有优势。
三来,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基础(人才积累、社会支持度等)相比过往要好很多,玄戒组建团队的难度有所下降。
海思的成就极其辉煌,以至于让很多人以为国内芯片设计很强但制造偏弱。
这种观点也并非全无道理,毕竟设备和制造环节的确是产业链上最突出的短板。
但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倘若抛开海思不算,大陆芯片设计其实差距也不小。
好在这些年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技术和人才积累有明显进步。
尤其是美国制裁之后,芯片研发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资本风口,一大批新兴企业随之应运而生。
在资本涌入和猎头抢人的情况下,从业者薪资待遇一度曾有相当夸张的增幅,行业内出现了一波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
制裁压力下海思虽然根本未失,但还是有部分员工选择跳槽。
社会基础和人才积累有明显进步,这对于玄戒也是一大利好。
还有zeku极其突然的原地爆炸,瞬间向社会输出了一大批有经验的员工,据我所知玄戒也收纳了部分。
现在半导体行业不比从前,设计领域国内人才积累也比较多了,采用Arm IP后一般不至于严重翻车。
而且玄戒的芯片肯定是优先选择台积电制造,工艺制程上明显领先。
所以玄戒的芯片只要出来,性能应该是够用的。
更关键的是,Mate60系列搭载麒麟9000s横空出世,证明了自主先进制程代工取得了极具战略意义的突破。
对于某些国家来说,海思与SMIC取得的突破也是一种无形的威慑:
倘若你们继续肆意妄为扩大打击面,结果可能只是将更多国内企业逼向自主产线。
这道理就跟美国断供AI计算卡后粗粮采购昇腾一样,真逼急了大不了转投自主线呗,笑~
虽说自主产线目前产能还不是特别足,但目前小米高端反正也卖不出去多少,这点量还是有的。
我跟菊厂很多人都聊过,他们几乎众口一词的表示,国内相关需求属于“大是大非”。
最多扯皮下用多少,不可能拦着不让用的。
正如余大嘴所说,“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
所以说,菊厂和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诸多努力,的确有可能为其他企业自研芯片撑起更多底气。
四来,近两年手机SoC行业整合加剧,高通在横向整合和扩张中找到了更多机会,这对小米自研芯片也是外部利好。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美国制裁实质上是行政力量强行干预市场,打破了原有的产业利益分配格局。
再加上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崛起,吃掉了一部分蛋糕,各大巨头因而都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也因此,行业正在不断延伸垂直整合和新的产业联盟:
高通希望摆脱公版 IP,减少交给Arm的授权费用;
而Arm希望直接和终端厂商合作,把控更多利润环节,这就为终端厂商自研芯片提供了更多便利。
如果上述行业向的表述比较宏观,那我再举一个技术细节的例子:
过去Arm IP(俗称公版IP)要考虑华为、高通、三星乃至其他厂商等多家客户,设计上必须更多考虑兼容性,为此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性能损失;
现如今,华为已经走向泰山核等自研CPU/GPU核;
高通很早就有安德鲁GPU,预计今年也要开始上自研CPU核;
少了两家重量级客户后,采用公版IP的厂商数量大幅减少,Arm设计上就可以进行更深层、更具针对性的性能优化。
与此同时,智能电动车的全面崛起,意味着高通找到了新的行业机会。
汽车座舱发展过程中,相当程度上受移动互联网生态影响。
智能座舱生态与智能手机生态相当程度上是共通的,对应的应用也普遍基于Arm平台上。
这就意味着,从手机芯片向车机芯片的横向扩张中,高通的技术中台相当程度能够复用。
甚至乐观点说,手机+车机的生态一旦建立,高通不仅可以提高基础统一性、降低成本,还能提升车机和手机的互联互通体验。
挖掘到新金矿的高通,对于手机SoC领域的掌控欲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对于小米议价和谈判也是有利的。
只是实事求是的说,我认为玄戒的发展仍面临不少艰难险阻。
技术上的难度是最基础的,旗舰SoC近些年不断迭代,基带更有5G的大关。
松果澎湃S1那点积累即使不说全部归零,也剩不了多少了;
就算旗舰级AP能够流片,性能能否达到预期也是未知数;
即使有Arm的底子AP比较顺利,通信基带外挂也有不少坑。
不过还是那句话,目前国内芯片设计团队已经比较有实力,做出来能用的芯片一般问题不大。
至于外购基带,通信延迟需要多优化下,也不是不能解决。
顺带一提,随着Chiplet等封装技术进步以及大模型对端侧算力/内存的巨大需求,业界有观点认为未来SoC可能会把NPU甚至GPU都外挂出去。
更关键的,我认为还是非市场层面的风险。
一方面,大规模应用玄戒芯片,需要小米战略层面下巨大的决心。
上文说过,自研芯片的成本是典型的“先高后低”。
菊厂目前已经开始全面回归,虽然由于市场定位原因第一波受冲击的是苹果,但市场影响传导到小米只是时间问题。
可以想见,未来一两年内小米核心业务——手机,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必然会增大。
更何况,小米目前还在投入重资产的造车,自研芯片也必然持续烧钱。
小米能否扛住前期的成本压力?我认为主要看小米决策层能否坚定信念。
更进一步说,自研芯片从来不仅仅是技术那么简单,还有专利。
一旦摆脱高通芯片,也就脱离了高通的专利保护伞。
坦白说,蓝绿两家大厂通信专利积累都是超过小米的,但海外市场仍然遭遇了规模巨大的专利诉讼,甚至一度被迫退出欧洲不少市场。
小米手里的专利,如果脱离高通,海外怎么办?
说起来,之前回答我曾分析过,小米的海外市场不怎么赚钱。
小米目前国内均价逼近2000甚至2500,全球出货均价(ASP)却只有一千出头,海外出货均价可想而知……
说实话,就我个人观点,就这均价和利润真不要了也就不要了。
但说的容易,海外毕竟还是能赚点的,也能拉高出货量。
倘若海外市场真的被重创,一来影响供应链议价权,二来资本市场也不好看。
小米能否扛住海外通信巨头的专利侵袭?我认为需要雷总仔细思索。
另一方面,小米大规模应用自研芯片,可能也要面临某国下场的风险。
上文说自主先进制程跑通,对某国也是无形威慑,这话不假。
我觉得但凡正常思维决策,都明白不能把下游终端厂全推到对立面。
但是话说回来,架不住美国最近的决策真不是正常思维啊!
之前我不止一次强调,美国断供高性能AI芯片的所谓“制裁”,属实是荒谬儿戏。
这种举动既伤害英伟达苦心栽培多年的CUDA生态,更是白白把市场让给海思昇腾。
事实上,目前国内几乎所有互联网大厂全都下了订单,昇腾计算卡直接卖爆了……
英伟达中国特供芯片遇冷,中国云计算大客户「看不上」性能降级版芯片,如何看待此事?倘若美国真的上头对小米动刀,小米压力肯定大啊。
即使要切换自主产线,熟悉工艺重新流片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定的事。
但这些可能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我认为是造车业务是否顺利。
小米造车是场豪赌,这点我之前就强调过不止一次了。
但现在来看,小米为造车押注的筹码,可能比我想象中还要多。
倘若小米造车业务发展顺利,就能够反哺手机高端建设和玄戒的芯片;
但若是造车业务发展受阻,玄戒的研发可能就会砍掉,甚至小米整个集团都可能被拖下水。
不论网络还是现实,我其实很少推荐购车,毕竟车是大件。
但对于小米汽车,米粉群体若是有购车需求,相信小米造车的品质,我建议优先考虑。
玄戒的芯片研发、小米的高端建设、甚至长期看小米集团的生死存亡,可能都要看小米汽车能否成功了。
3、自研芯片对品牌声誉有极大助推,甚至可以说是小米迈向高端最重要的基石,但市场环境色是复杂的,自研与否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应该看到,小米在线上有极强的动员力和号召力,一旦自研芯片取得关键性突破,对小米品牌形象将是极大加成。
我说难听点,菊厂能有如今的高端形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自研麒麟芯片支撑起来的。
尤其是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之后,国内舆论更是将自主研发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考虑到小米目前高端建设的不足,搭载玄戒芯片的机型大概率不会卖的很贵。
良好亲民的性价比,与自研芯片的硬核科技结合,小米品牌形象更是极其有利,甚至有不小可能迎来质变。
说起来,这方面倒是有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应该算是知乎最早关注玄戒的创作者之一,早期关注玄戒的基本都是我这种比较关注半导体产业的人。
然而这些关注半导体、关注自研芯片的创作者,往往也都比较支持麒麟,因而很容易被打成“海军”。
所以早期写回答支持玄戒的“海军”居多,反倒是米粉后知后觉的相对多一些,最近才开始吹。
不过米粉吹起来,貌似确实比“海军”更加热情。
我已经看到有些回答已经开始“贷款”宣传小米芯片性能领先价格优惠,海思庞大研发投入效率极低了,笑~
但对于“小米有自研芯片能否站稳高端”这点,我认为这又是陷入了简单粗暴的“性价比”思维。
小米“科普”参数比较频繁,很多米粉也容易养成单一、线性、参数化的对比习惯。
当发现菊厂更受市场欢迎卖的更火爆后,很多极端米粉下意识的用“爱国营销”、“线下洗脑”或“自研芯片”进行简单归因。
但事实上,市场是复杂的,消费需求是多样的。
如果菊厂卖的好是因为“爱国营销”,为什么菊厂被切断先进制程代工后高端市场消费者转投苹果?
如果菊厂销售火爆是因为“线下洗脑”,为什么蓝绿甚至逐渐加大线下力度的小米没能取得类似成功?
如果菊厂旗舰热销是因为“自研芯片”,为什么当初4G骁龙芯片的菊厂仍然是国产高端第一?
所以说,市场成绩是多元复杂因素共同的结果,高端建设更是需要长期持续的积累和深耕。
以我本人为例,如果玄戒的自研芯片量产,我绝对会至少买一台支持一下。
但如果要我把主力机换成小米,短期内可能没有太大希望。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是菊厂全家桶生态绑定,另一方面是我的主力机是折叠屏,而小米的折叠屏产品说实话不敢恭维。
所以我认为,玄戒自研芯片对小米的确是极大的助推,甚至可以说是小米迈向高端最重要的基石。
但高端市场是多种因素汇聚的结果,小米不能把所有希望放在对自研芯片有情怀的人群上,还是应该沉下心持续推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