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永远保存全产业链吗?
我就提醒一个问题:2021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跌落到不足1000万, 而世界新生儿数量是1.4亿。中国新生儿数量已经跌到世界的7%。
未来我们的下一代是什么局面? 1000万儿童按照男女对半算,每年只有500万男生,这些人力扣除那些进国家机关的,进军队的,还要有生产农产品的,进工地支撑“基建狂魔”幻梦的。 就算把女生也考虑上,能有多少来支撑这个所谓的“全产业链”制造业?上打美欧日,下踩印越缅?
更重要的是,1000万并不是底部。还会继续下跌的,
中国人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思维定式:
一边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好处,一边还在不断的骂着人口多,把各种问题都归罪于人口。
天地下没有比这更可笑而可悲的事情了。
人多饭量大,没错,你有1000工人就得建个满足1000工人日常生活的食堂、宿舍、卫生间.....等基础设施。 你扩张到了1万个工人,就得搞起来满足1万人需要的设施,投入更多的钱。
可为啥老板们都把扩张看做是好事呢? 因为人多也力量大啊,劳动力越多,自然就能贡献出更多的资源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人多根本不是人均获益多少的负因子,相反,人越多,解决事情的能力越强,大家都会变得越有钱。
我们来看看国家层面。
中国有14亿人,但只需要保持200万军队,就可以保持对周边的优势,人均军费负担轻的多
====因为军事是个看绝对值的领域,打起仗来没人管你本国人口多少,公不公平,我20万人的军队你2万人,你就是得自己琢磨怎么以弱敌人强。
中国只需要人均负担很少的花费,就可以把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空间站,大型对撞机,射电望远镜,大型风洞群等等全套的基础科研设施配齐,这些东西不需要按照人均都达到标准,都是有了就可以了。就可以满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研要求。
====科技领域也是个看绝对值的领域,不需要你一个国家1亿人搞1个对撞机,10亿人就得搞10个对撞机才能站到科技前沿,不是的,你只要高科技领先一点,就全国都受益,这是乘法关系。
中国的企业只需要在国内甚至省内占有一定的市场,就可以站稳脚跟,而不像那些小国的企业在某个领域想活下来都必须走出国门和国际巨头竞争。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说起来也有世界级规模的,阿里,腾讯,乃至美团等等,但是它们在国际上影响力多大? 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在起步阶段哪怕让各省市的出租车行业先放一批量就能站稳脚跟,这是大部分国家的企业可以有的待遇么?
=====经济领域又恰恰是数人头的地方,一个产品能卖给5000万人还是10亿人,那就是决定了强弱成败。决定了经济的效率。
而且因为中国的人口多,又集中在东南部的光热水土综合禀赋很好的区域内,这个区域纵横只有2000公里级别,因此就使得全面铺设4G基站,建设高铁等商业模式可以行的通,从而构成了之前十几年里中国在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上的领先。
=====如果说前面说的消费者多是促使经济产出效率高的话,那么人口多就还使得基础设施的利用大大提高,变相的降低运行成本。
人口多成这样是美欧日垂涎三尺的经济重大利好要素。196、70年代中国的新生儿数量高峰达到两千几百万。然后在1980年代时,因为之前五、六十年代中国婴儿潮一代也到了生育高峰,因此这期间生育也达到了2000到2400万婴儿。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强力推行,到1990年代后期已经迅速跌落到1700万上下,最终到现在的不到1000万。根据现在的社会上的结婚率,离婚率,丁克数量等估算,900万以下也尽在眼前了。
所以现在真正需要关注的,未来靠什么支撑起这个齐全的产业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