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称「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人才」,国内高校培养人才有哪些优势?能支撑格力发展的需要吗?
虽然自己身为海归也被排除在外,但是可以理解这种做法的逻辑和合理性。
现在海归的能力水平普遍偏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拿到全额奖学金还科研和实习经历闪闪发光的大神,他们留学是因为外国有某个方向的最高水平课题组,并且还提供非常优厚的奖学金;要么是没奖学金没科研成果没实习经历甚至外语都不利索的学渣,他们留学是因为国内学的考试制度让水平很差的学生不能花钱上好学校,只能花钱去境外购买学历。
前者在留学期间大多能仍然非常勤奋努力地学习成长、工作科研,继续成长为专业水平或者综合能力很强的人才。后者在留学期间大多还是混日子享受生活,从花父母钱的小宝宝变成了花父母钱的大宝宝。
企业花钱雇人非常功利,就是要来打工创造价值为企业盈利的,所谓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只是因为利用学历进行筛选的确能非常高效地获得大批合格的打工人,要是哪天企业发现利用学历没法有效筛选出合格打工人 自然也就不会有学历歧视了。留学生光环的褪去乃至变成负面标签正是如此。
早些年国内还是一穷二白,能出国留学的都是能拿到全额奖学金的顶级优秀人才,放在全球也是顶级优秀的人才,那时候能自费出国留学的也都非富即贵,所以留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顶级人才,极少数是顶级权贵,闭着眼睛招海归不会错。但是随着现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学渣可以花钱留学买学历,再加上国内的科研实力已经迎头赶上并在很多分支取得领先,以及欧美国家的拒签率飞升,很多顶尖优秀的人才选择留在国内深造,以至于现在留学生中学渣的数量和占比极大地超过了人才,企业和大众对留学生的刻板印象也从“大神”变成了“废物”。
格力是相对成熟的传统企业,需要招聘大量普通和一般优秀的合格打工人,国内主要根据考试成绩划分能力水平的选拔方式,导致毕业生的水平跟学校的层次有很强的相关性,普通大学毕业的绝大多数都是还算靠谱的平凡打工人,极少会遇到啥都不会的废物,如果需要针对性地引进一些顶尖人才,国内的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也足够挑的了。把海归“一刀切”虽然听起来不那么舒服,但的确是算合理高效的筛选方式。
由于工作缘故对人力资源行业有一些了解,现在留学生的分层和分化已经非常严重,几乎没有什么“普通留学生”的空间了,要么是顶尖名校的全奖大神,靠校友、导师、项目伙伴的内推可以轻松挑选顶尖企业的优质岗位、被争抢着投资的初创企业的核心岗位,就算考公考编也可以靠能力轻松上岸,要么就默认是混日子花钱买文凭的水货(虽然一些学生其实也认真学习了,但如果不够出众还是会被海量水货淹没误伤)。另外一个风向时,原本很多人才政策对海归和本土人才有非常大的待遇差距的,现在很多发达地区直接一视同仁了。
如果家里只能花钱供小孩留学,却无法在就业上提供有效的人脉或其他支持,那么回国后的就业难度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