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生真的很不堪吗?

发布时间:
2024-07-29 17:16
阅读量:
30

01

“我看你的简历上写着,专科是职业技术学院,本科是师范大学,也就是专升本对吧。”面试官微皱着眉头,扶了一下镜框。


“是,已经被本科院校录取了。”我特意强调了一下,像是急于证明什么。


急于证明我已经是个本科生了,可是我忘记了,我的底色仍是专科生。


以上是我假期里,最近一次的面试,而面试的结果是再熟悉不过的失败,对方甚至连最后的结果也不屑通知。


大学三年,期间我碰过很多次壁。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当对方看见我填写的资料上学历一栏是专科时,需要的笔试直接取消了。


只是最近的这一次面试失败却和以往的任何一次面试失败都不同,曾经的我是以一个专科生的身份去面试的,而这次面试我是以一个本科生的身份去面试岗位。


我天真的带着本科生的底气去参加面试,没想到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一些事儿,就像是一盆冷水突然间淋头浇下,让我狼狈,也让我清醒。


原来啊,专科生这个标签可不是一场考试就可以轻易摆脱的,不论专升本的含金量有多高,大抵和本科生是不一样的。


面试结束打车回家的我,坐在卧室的床边沿久久没有动作,心里五味杂陈的同时却是从未有过的平静。


02

回忆高中,那里的天空总是灰蒙蒙下着雨,听说是因为地处盆地地形。


早起跑操的空气里也都是泥土夹杂草的干净气味,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一如我对这所高中的感觉。


高中三年,我总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接水,班里有和我走得近的同学,但一个人却是我的常态,我成了自己唯一可以接受的朋友。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情绪,变得沉默寡言,成了人们口中的“内向性格者”,甚至在部分同学眼中是个孤僻的怪物。


虽然没有亲耳听见他们的议论,但他们的眼神已经足够传达他们的意思了。


内向性格者在这个社会中已经在无形中成了“病态”的那一类人,甚至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内向性格者是不适合职场的”、“内向性格者是不擅长交际的”、“内向性格者是不好相处的”等等类似的判定是司空见惯的。


这些都是旁人对内向性格者的标签,而见多了这些评论的我们就会真的这样看待自己,导致我们越来越贴合这些所谓的“正确标签”,甚至在往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也无法忽略自己身上的“内向性格者”的标签。


这也正好验证了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提出的:“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03

但其实,我们才是有最终选择权的不是吗?


是选择成为一个专科生还是选择成为一个本科生,是选择内向还是外向,是选择这个标签还是选择那个标签。


志愿失败去了专科的我其实大可以选择复读,但我毅然决然地还是去了专科,我想试一下自己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够重新回到属于我的位置,所以这是我选择的。


而关于内向,初中时期的我性格开朗,和班里每个同学都能处的很好,经常和他们插科打诨。


但在高中,我变成别人眼中的内向者,因为内向的性格更让我觉得舒服,所以这也是我的选择。


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不好好学会成为专科生,却仍旧浑浑噩噩,又有多少人明知道自己会失去很多机会,却仍旧在简历上写着性格内向并且不愿意妥协,这样看来,是不是选择权一直在我们手上呢。


而最终,我想表达的是,有些标签一旦被贴上,也许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在事情可以挽回或者说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前,希望你能认真得去做选择,不要后悔或者留有遗憾。


毕竟,骨感的现实真的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让你体会什么才叫无力。


而在事情已成定局后,我们也没得必要再去纠结怎么撕掉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标签。


心理学认为,标签效应出现是因为标签具有定型导向的作用,它对一个人“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很强的影响。


所以我们唯一需要去做的是,尽量降低标签所带来的影响,尽全力去变得更好。


毕竟,世界只与我们自己有关,与他人毫无关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