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1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 3.1%,哪些消费品类别在上海的零售总额中下降最为明显?
这个东西我上上号疫情前就讲过了,再当时被一堆沪爷嘲讽。
实体经济有一个绕不开的点,房租成本占比,我之前上海考虑开店的时候调研了松江大学城和徐汇九亭几个板块。聊了房租,物业费七七八八的,估了一下成本就感觉上海商业药丸,房租物业水电这类成本都往60%去了。最后还好没投钱开店,不然20-22年一搞,再这两年一搞,估计失信人逃不掉了。
当时松江那边租店铺有两种,一种是一年一付,黄焖鸡那种店面大概年租金10万上下,再加上水电物业固定现金流十三四万打底。还要一种是五年以上的长期合同,运气好点不涨房租但涨物业费,押金六个月,提前退租还得把装修给铲了。
当时那边干得不错的店铺都是叙利亚装修的夫妻店,但凡雇人再装修好点的店铺,没个百万成本根本干不来。
就算是开大家熟知的luckin这种咖啡店,装修物料再半年房租一交,直接三十多万下去了。再每个月人工水电房租的两三万支出,得9.9卖多少杯才能回来?毛利得多少?此外的牛肉面,芭比馒头,盖浇饭七七八八的都是这个德行。我当时估算了一下,就卖咖啡和小蛋糕没有明火的店,咖啡机几万块出去,装修几十万出去,每个月固定开支四五万的水准,咖啡蛋糕一个月得有十五万的流水,而且得有非常夸张的毛利。当时上海小店对装修的投入和对产品价格的定位,一度让我怀疑这些店铺都是在洗钱。
市区小店价格的畸高,高到出现一个‘沪币’的梗。
消费者那边来讲,每个月赚个大几千块搁着一顿吃个牛肉面麻辣烫再喝个穷鬼咖啡就出去三十块。而且关键这个三十块付出去了,得有小一半替商家付房租了,消费者回过味来就自己做饭了。再有一些七七八八的火锅店,物料成本占比高了不赚钱,物料成本占比低了,消费者直接超市买了自己煮。
上海当时的商业,只能靠大家伙工资通胀,消费起来价格不敏感撑下去,而TM这几年普遍还是裁员降薪的氛围。本来天天喝奶茶喝咖啡的打工人就忍一忍不喝了,本来天天麻辣烫关东煮的群体自己带饭了,楼底下芭比馒头生意都差了一截。
上海开实体店的门槛非常高,针对工薪阶层消费群体的实体店开一个亏一个,要么就是星巴克优衣库这种不交房租的大爷能做。
而消费层次再往上走的商业,受众大多是不上班的各种二代和老外,以及一些零零散散的游客和网红小三什么的。比如著名的MM豆,正常上班的本地人和新上海人谁TM去买,全是图新鲜的游客和对钱没感觉的富佬去消费。一杯咖啡一块蛋糕的下午茶搞个几百块,这批产品的受众是有,但不多。
三年抗压测试一搞,不上班的群体跑了不少;外企再被一搞,老外也走了不少;王思聪歇逼了后,跟他混的网红小三的消费力也跟着歇逼或者转移了;最近我了解到汽车行业的惨烈德行,估计工薪阶层都跑路了不少。
现在回头一看,消费才掉了3%? 上海人还是有钱啊,撑得住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