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拖延症的根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3-22 12:11
阅读量:
3

如果你总爱拖延,明明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事情,却拖了8个小时想要干点正事,但身体却不受控制,一直不停的刷视频、玩手机,而且越拖越焦虑,越焦虑不安又越难行动,最后陷入在自我厌弃的情绪里。

那从心理学角度看呢,拖延其实是一种「情绪调节障碍」,就是每当有事情要做,你的大脑会下意识不安、焦虑,想象做事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害怕面对可能到来的挫败和打击,所以每当你想做点什么,你的大脑就会自动阻止你去行动。

很多人认为拖延就是懒,什么都不想干,其实不是,你只是太想做好一件事了。

大部分拖延着人群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每一项任务都能做得很完美,要求自己符合所有人的期待,但是真到行动的时候,又开始对自己没信心,害怕做不好。

这种完美主义通常是童年时期养育者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导致的,就他们总是会用严苛标准评判你的表现。

比如你很小的时候,第一次画了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高兴的拿给父母看,结果他们一上来就说你画的不好,没天赋,或者画的还行吧,但是不如谁谁。

孩子面对这些就会很沮丧,不敢也不想再画画了,这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忽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做的道理。

孩子只要开始没做到让他们满意,他们就会否定、打压甚至是嘲笑孩子。

在这样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内驱力,容易忽略自己的情绪。

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是否认可、是否满意,而不是自己到底愿不愿意做,更不会想这么做的时候自己开不开心。

习惯用拖延来对抗焦虑,但是每次拖延又会非常愧疚、自责,最后没有办法就只能摆烂了。

那可怎么办呢?

心理学上有个「行为一致性理论」,想法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但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想法。

比如早上闹钟响了,躺在床上会让你的大脑意识到自己还很困,所以你会继续赖床。

但当你身体真正离开了床,你反而会发现根本没那么困。

所以当你想要拖延的时候,只需要开个头,后面你会发现其实并不难。

最重要的是学会利用内驱力,内驱力是驱使我们积极主动做一件事的原动力,它基于我们对这件事情本身的需要,而不是对结果的期待。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被外距离驱使的,那么「我想要」就变成了「我应该要」,这会让整个过程变得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接纳真实的自己。

找到真正驱动你的内在动力。

以上,供参考。

如果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还请你帮我点个赞~

我是 @仕华 ,听说关注我的人都学会了心理学。

@知乎心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