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反感别人称自己为四川人吗?

发布时间:
2025-03-26 14:57
阅读量:
3

说说川渝热知识:

1.尽管“古蜀国”从未扩张到今重庆主城区域,但是古今还是很多人以“蜀”而不是“巴”称来描述重庆地区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乃授权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帝从容慰遣之......玠亦自许当手挈全蜀还本朝,其功日月可冀。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蜀日益坏。及闻玠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玠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且诛溃将以肃军令。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宝祐元年,闻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蜀之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玠自入蜀,进华文阁待制......玠之治蜀也......(元) 脱脱等《宋史·余玠传》

【余玠是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以构建“山城防御体系”抗击蒙古军闻名】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扼四川衿喉,以规进取,数万之师仰哺德辉。乃募民入粟绵竹,散钱币,给盐券为直,陆挽兴元,水漕嘉陵,未期年而军储充羡,取蜀之本基于此矣......皇子安西王镇关中,奏以德辉为辅,遂改安西王相......十二年,诏以王相抚蜀。时重庆犹城守不下......德辉至成都,两府争遣使咨受兵食方略,德辉戒之曰:宋已亡矣,重庆以弹丸之地,不降何归......泸州叛,而重庆围果溃,再退守泸州。十四年,诏以德辉为西川行枢密院副使,仍兼王相。诸军既发,德辉留成都给军食。德辉曰:“昔合以重庆存,故力可以同恶,今已孤绝,穷而来归,亦其势然。吾非攘人之功者,诚惧公等愤其后服,诬以尝抗跸先朝,利其剽夺,而快心于屠城也。吾为国活此民,岂计汝嫌怒为哉!”即单舸济江,薄城下,呼立出降。安集其民,而罢置其吏,合人自立而下,家绘事之。川蜀平...... (明)宋濂等《元史·李德辉传》

【李德辉是元朝最后平定四川的关键人物,曾任安西王相兼西川行枢密院副使】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有“傅一廖二”之语,褒赉甚厚。(清)张廷玉等《明史•廖永忠传》

【汤和、廖永忠参与平定战国后唯一一个定都重庆的割据政权明夏的战争】


为通告事:渝中反正,培爵徇众请为蜀正都督。夙夜忧虑,恐奉职无状,黾勉从事,罔敢暇逸。念蜀中区区之地,不容有二军政府,协议合并,成约已有日矣。今培爵自渝西上,不日可抵成都,统一之期,盖将不远;惟吾蜀僻远,民气朴弱,日前所受专制虐政,为天下最......然环顾蜀中大局尚形险恶,关、陇告急,甘、新未平,青海西番,顽梗为患.....拟行诸事,头绪纷歧,关系繁重,不如此措置,固不足以振蜀中之颠危,不协力同心,更无以集事功......呜呼!“中国将乱,蜀先受兵;中国太平,蜀独后治。”我父老兄弟邦人诸友,毋使此言再验于今日,四川幸甚!中国幸甚!培爵一俟大局平定,即当召集公民,举贤自代,退归田里,为民国自由之民,以领略共和幸福之乐趣。区区苦心,宏达之俦,当能鉴谅。特告。
(民国)张培爵《通告统一蜀军书》

张培爵,号列五,四川荣昌人(今属重庆市),蜀军政府都督、四川副都督兼民政长,四川辛亥革命元勋,成都列五中学创办人


2.古代“重庆”自领面积最大区域发生在明代洪武九年(1376),持续很短

1376年(明洪武九年)四川夔州府降为散州夔州,原所辖州县均属重庆府,1377年升夔州为直隶州,直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领今渝东北、四川达州大部


绿色石砫宣抚司和黄色酉阳宣抚司军事上重庆卫兼管

蓝色部分:夔州府建始县(今湖北省建始县)

  • 清代划入湖北省

紫色部分:夔州府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区)、东乡县(四川省宣汉县)、新宁县(四川省开江县)、太平县(四川省万源市)

  • 清代乾隆时散州达州升直隶州,后改绥定府,以夔州府东乡、新宁、太平3县与顺庆府大竹县、渠县2县属
  • 嘉庆时太平县升太平直隶厅,道光时分太平县置城口厅(今重庆市城口厅),废太平厅,属绥定府
  • 1911年绥定府领达(附郭)、新宁、东乡、太平、大竹、渠6县和城口1散厅

红色:重庆府定远县(今四川省武胜县)

  • 目前唯一一个元代建省以来隶属重庆、今天不属于重庆直辖市的完整县级行政区
  • 因重名“安徽定远县”等故,更名武胜
  • 民国废重庆府后之后不再和重庆有联系

古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定远县—今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

元代、明代、清初定远县均隶四川重庆合州(今合川区),清中期后直属重庆,由于这种紧密情况,至今仍互有飞地

今天合川与武胜仍互有飞地

白色:四川省潼川府遂宁县、蓬溪县

  • 1912年分遂宁县、蓬溪县置东安县
  • 1914年东安县更名潼南县(“潼川之南”)
  • 1976年由绵阳地区隶江津专区

遂宁、蓬溪、潼南3县历史渊源很深,几为一体,如:

清初重臣张鹏翮,出生于清代四川省遂宁县(今属蓬溪县),葬在今重庆市潼南区

【出生时是遂宁县,之后遂宁县并入蓬溪县,后来又划出来,死后葬遂宁县,之后区划调整至今,老家今属蓬溪县、葬在潼南区、本籍还是遂宁县】

3.重庆市潼南区、城口县,四川省武胜县都是很典型的“川渝一家”区划,武胜县从1286年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建立到1913年民国废重庆府止,是627年的“老重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过去曾隶重庆的今四川省地区,比如

四川省泸州市(重庆泸州领江安、纳溪、合江3县)

元代重庆路辖泸州(领江安、纳溪、合江3县)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泸州(1286年—1373年),凡87年,明代早期泸州升直隶州

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宜宾市江安县

四川省华蓥市(正式区划半年)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国函字26号】:将撤销永川地区,原永川地区的永川、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8县和南充地区的华云工农区划归重庆市管辖

【当年的成都市什邡县、广汉县也是1983年先成都后德阳快速调整】

而元明清民国共和国,华蓥境内分属周边多地,包括重庆府合州、江北厅,四川省合川县等

还有今川渝交界的隆昌市、安岳县、荣昌区、大足区等等和周边都在古今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区划

4.重庆长期被视作川东地区,这个概念不仅仅是近现代,明清即有相对正式的官方规划,如:

1820年的清朝四川省川东道,领重庆、夔州、绥定3府,忠、酉阳2直隶州,石砫、太平2直隶厅,和今重庆直辖市相比,多潼南,少四川省达州市和广安市武胜县

【清代分巡(守)川东兵备道是负责区域内军事、监察等职权,是在古代交通落后、通信不畅条件下对督抚制度的补充,乾隆后通常为四品,清末川东道例兼重庆关监督,负责重庆府对外事务,通常下一步升迁是按察使,由知府升来,如创办西南大学最早前身—川东师范学堂的川东道台张铎,此前任巴县知县、重庆知府;道光朝重臣陶澍由川东道台升山西按察使后提布政使、巡抚、总督】

  • 陶澍、张铎、黎庶昌、姚觐元、宝棻、方鹤斋.......等人都担任过川东道台

民国废府以道统县,川东道改为东川道(1914-1927),厅、州都废止改为县,道的长官称“道尹”

  • 领:巴、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铜梁、大足、璧山、涪陵、合川、江北、武胜、奉节、巫山、云阳、万、开、巫溪、达、开江、渠、大竹、宣汉、万源、城口、忠、酆都、垫江、梁山、酉阳、石砫、秀山、黔江、彭水36县

废重庆府、夔州府、绥定府3府,附郭县巴县、奉节县、达县属四川省;废直隶忠州、直隶酉阳州,改置忠县、酉阳县属四川省;废直隶石砫厅,改置石砫县

散州(厅)改:重庆府涪州—涪陵县、重庆府合州—合川县、重庆府江北厅—江北县、绥定府城口厅—城口县

重名改:重庆府定远县—武胜县、夔州府大宁县—巫溪县、绥定府新宁县—开江县、绥定府东乡县—宣汉县、绥定府太平县—万源县

【建国后梁山县改梁平县、石砫县改石柱县、酆都县改丰都县】

1927年废道后军阀混战到20世纪30年代建立行政督察区,这一次在当时看来很平常,但是对于后来的川渝来说十分重要,这一次甚至就决定了许多未来城市的命运,如:

城口划入了渝东北区域,没有和老东家达州一起;奉节没有成为区域中心,军阀杨森经营的万县成为了中心,标志着下川东地区中心的变更


涪陵、南川从老重庆区域中走了,和酉阳黔江等地同一区划了,最后一直到1988年才又分开(黔江地区)


达州、巴中开始合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直到本世纪末巴中达州分设


与现今区划相比变化最大的区域,建国后一度有“大竹专区”,但是没持续多久就被拆分了


武胜县至此就再也没有和重庆区划联系了,之后加入了广安至今,曾经跟了重庆600多年,民国后定远县也改名了,逐渐湮没


今重庆市行政区划

重庆直辖后,传统历史、地理意义上的“川东”区域大部不存,达州等剩余传统川东区域于是和川北组成了川东北这个新区划名词

建国初期短暂存在的川东行署区与清代川东道不一致,广安、大竹、邻水、渠县加入了川东

5.重庆在1939年院辖市面积很小,第一次川渝划界指的是四川省巴县、江北县和重庆市划界

中华民国院辖市重庆市与四川省巴县、江北县


蒋介石1939.9-1940.11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兼任四川省主席

1940年9月宣布重庆为陪都的蒋介石除了国家职务,还有一个重要职务:四川省政府主席,而且其并没有回避重庆与四川的关系

  • 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物丰殷,而重庆绾毂西南,扼控江汉,尤为国家重镇。政府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移,树抗战之基局,赞国家之大业。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此后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恢宏建置,民意佥同。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饬主管机关,参酌西京之体制,妥筹久远之规模,借慰舆情,而彰懋典。—《明定重庆为陪都令》

1954年的四川省与中央直辖市重庆市

6.重庆主城在四川盆地内

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网站所定义的四川盆地范围

7.其实提“巴人善战”指的是今天四川省“巴渝地区”等地的巴人部族,其中“渝”最早指嘉陵江(渝水)

阆中有渝水,賨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 勇,初为汉先锋,锐气喜舞,数陷阵,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华阳国志•巴志》

...叔布、荣始、周群父子、程公弘等,或学兼三才,或精秀奇逸。其次,马盛衡承伯,才藻清妙;龚德绪兄弟,英气晔然;黄公衡应权通变;马德信、王子均、勾孝兴、张伯岐建功立事;刘二主之世,称美荆楚。若乃先汉以来,范三侯、冯车骑、马镇南,皆植斯乡,故曰“巴有将,蜀有相”也。及晋,谯侯修文于前,陈君焕炳于后,并迁双固,倬群颖世。甄在传记,缙绅之徒,不胜次载焉..傀伟俶倘,冠绝三巴——《华阳国志•巴志》

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之精爽乎!—《华阳国志•巴志》

《华阳国志》记载郡治今四川省阆中市的巴西郡土地上当时走出了西汉将军、渡沔侯范目(累封3个侯爵)、东汉车骑将军桓侯冯绲、蜀汉镇南大将军彭乡侯马忠,所以说“巴有将”

不仅仅武功,文化还走出了《三国志》作者陈寿和他的老师谯周(就是劝刘禅投降那个),另外《太初历》的创制者落下闳、汉赋四大家之司马相如(一说蜀郡成都人,侨巴郡安汉)...

(三国志11图)陈寿,巴西安汉人(今南充市),二十四史之《三国志》作者,被称作“良史”

如果说古代重庆地区涌现出巴蔓子、甘宁、秦良玉为代表更多是传奇色彩外,那么四川“巴地”除了范目、冯绲、马忠外,蜀汉镇南大将军安汉侯王平(巴西宕渠)、南宋四川宣抚使少师鲁国公安丙(梓州路广安军)、岳飞部将张宪(利州路阆州),还有成汉开国皇帝李雄(巴西宕渠)这些人并不差

另外晚清重庆地区还出了向荣、鲍超、徐邦道3位很出名的将军,其中鲍超是向荣“川勇营”征召的,向荣则是被一个叫杨遇春的老乡提拔的

(紫光阁像)杨遇春,四川崇庆人(今崇州市),官至陕甘总督,爵至一等昭勇侯,清朝名将,参与乾隆年间诸多军事行动,嘉庆时镇压白莲教、天理教起义,道光时平定张格尔之乱,绘像紫光阁,谥号“忠武”

清代四川地区还有一个比杨遇春出名的,叫岳钟琪

而四川走出最多的新中国开国功勋和将军绝大多数来自旧巴西郡、旧清川北道地(大致上今四川省南充市、广安市、巴中市、广元市等地)

  • 1820年清朝川北道辖保宁府(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通江、南江、巴州、剑州2州7县)、潼川府(三台、射洪、盐亭、中江、遂宁、蓬溪、乐至、安岳8县)、顺庆府(南充、西充、营山、仪陇、岳池、邻水、广安州、蓬州2州6县)3府,合计4州21县,道治阆中县

旧清川北道走出了新中国2元帅1大将3中将以及邓总设计师、杨主席

  • 朱老总(1886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仪陇县)
  • 邓总设计师(1904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州)
  • 陈老总(1901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乐至县)
  • 杨主席(1907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遂宁县—今属重庆市潼南区)
  • 罗部长(1906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南充县)
  • 毕中将(1903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州)
  • 吴中将(1915年生于民国四川省嘉陵道巴中县)
  • 贺中将(1901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射洪县)

另外:达州2上将

  • 陈上将(1910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东道绥定府达县)
  • 张上将(1910年生于清朝四川省川东道绥定府达县)

川陕苏区形势,红四方面军走出了大量开国将军,籍贯为当地的开国少将很多,没有作统计

所以说行政意义上四川依然担得起“巴蜀”,不过由于川东北地方经济文化影响及宣传上的弱势,同时也因为重庆各方面的“强势”,很多四川人已经自然而然忽略了现今四川的这片“巴渝”,“巴人善战”之名依然流传


巴国形势图

但是巴国后期都城却是阆中,大致上指的是巴国后期由于屡为楚所逼,最后迁都阆中,秦灭巴,设置巴郡于阆中县,后秦军攻击楚黔中、巫等地,张仪后筑大城于江州县。

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华阳国志·巴志》
阆中县载:最初当为巴郡治所。—《四川通史》
公元前277年秦昭王三十年,蜀守张若率兵攻打楚黔中、巫郡之地,收回部分被楚国占领的巴地,巴郡治所由阆中迁江州,筑江州城。—《四川通史》

【秦灭巴蜀只是一个统称,实际上很复杂,除了秦军持续进攻楚国夺取巴国故地外,没有灭蜀,只是废蜀王为侯,秦人为相,后来爆发了著名的陈庄之乱便是如此,之后逐步废蜀侯蜀相置蜀郡】

关于“巴”这个名也发生了很多争执,当初巴郡三分,巴郡分为巴郡(治安汉县,今南充市)、永宁郡(治江州县,今重庆市)、固陵郡(治鱼复县,今奉节县),后再争,分别改巴西、巴、巴东

献帝兴平元年,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韪建议分巴为二郡。韪欲得巴旧名,故白益州牧刘璋: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河南庞羲为太守,治安汉;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建安六年,鱼复蹇胤白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于是涪陵谢本白璋,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华阳国志·巴志》

上述材料中的涪陵指的是今重庆市彭水县、垫江指的是今重庆市合川区,古今不一致

今天的重庆市涪陵区“涪陵”取的是“涪水之滨,巴王之陵”,涪陵的古称是“枳”,而不是“涪”,涪陵最早建制是“枳县”(旧四川省涪陵市曾有枳城区纪念),而四川绵阳最早建制是“涪县”(今天也有纪念的地名即涪城区)

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华阳国志·巴志》

(网图)为秦占领巴蜀之地立下大功的司马错

8.重庆开了很多四川历史的先河,比如重庆是四川近代化、四川资产阶级革命、四川无产阶级革命等的核心

有“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宋育仁,四川富顺人,曾推动重庆维新运动,因在甲午战争中提出“奇袭日本本土”闻名


杨庶堪,字沧白,四川巴县人(今属重庆市),中国同盟会领导人、国民党元勋。1903年组建四川省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公强会、1906年任同盟会重庆支部负责人、1911年领导重庆辛亥起义、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四川主盟人....四川革命党领袖,以重庆为中心领导四川资产阶级革命

今天渝中区沧白路以他的名字命名,同时杨先生也是一位很有乡土情怀的人:

—2012年杨沧白孙子杨同武接受《重庆晨报》采访所述


杨闇公,名尚述、尚达,四川遂宁双江人(今属重庆潼南,出生时为遂宁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领导泸顺起义,任中共重庆地委书记兼军委书记,四川地区党的领导人,后被杀害牺牲


傅烈,江西临川人,1927年受任在重庆组建中共四川省临时省委,1928年任第一任四川省委书记,后牺牲


1928年2月10日,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四川省巴县铜罐驿乡周家大院召开(今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周贡植烈士故居),标志着中共四川省委建立,傅烈任第一任书记兼军委书记、周贡植任省委常委兼组织局主任、秘书长

【重庆是四川近现代革命中心】

9.成渝在元代、明代是临近区划(1286-1644)

元代建省后(1286-1368),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与重庆路,交界地是成都路简州、仁寿县与重庆路铜梁县

(宋元战乱,大量州县俱废)

明代(1368-1644),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与重庆府,交界地是成都府内江县与重庆府荣昌县、大足县

10.

1929年创办重庆大学的川军速成系首领刘湘,四川大邑人,长期盘踞重庆为核心的川东地区,绰号“巴璧虎”


1929年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四川仁寿人,四川军阀速成系,刘湘亲信

11.常见说法“重庆”(恭州)得名于宋光宗赵惇曾为恭王,称帝后以“双重喜庆”而得名

宋高宗赵构是宋光宗赵惇的“便宜爷爷”

今天四川省成都市代管的崇州市(曾名蜀州),曾名崇庆,得名于宋高宗赵构曾为蜀国公,称帝后以“尊崇庆幸”改名,蜀州先后改崇庆军、崇庆府、崇庆州、崇庆县,直到1994年以“崇庆市”申请撤县设市,但是“崇庆市”同音省内“重庆市”,故而改“崇州市”

崇州市今地图,差点真的出现“成都市崇庆市”

1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省重庆市有“九区十二县”说法,这个“九区”不是指的今渝中、渝北、巴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江北、北碚9区,而是市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北碚、万盛、双桥9区

  • 1993年,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万盛区”
  • 1995年,重庆市市中区更名“渝中区”

今重庆主城9区: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渝北、大渡口、北碚、巴南9区

十二县指的是巴、江北、合川、永川、荣昌、潼南、大足、江津、铜梁、璧山、长寿、綦江

  • 1995年撤销四川省巴县、江北县,设立重庆市巴南区、渝北区(江北机场在渝北就是因为当时在江北县)
  • 2011年撤销万盛区、双桥区,行政区划划入綦江区、大足区

十二县里1983年并入重庆时的“永川、合川、荣昌、大足、江津、铜梁、璧山、潼南”又叫“江八县”(曾经属江津专区、地区),和今天的渝西地区一致

  • 实际上除潼南外,其他的都是旧重庆府的辖县,元代以来大部分都属重庆

双桥区和三线建设期间,四川作为大后方相关:

1974年2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建立大足汽车制造厂行政区由重庆市直辖的请示报告》,批复后建立双桥区,重庆市直辖

万盛区一样,为了建设

1955年1月21日,经国务院(55)国政常字第6号文批准,由贵州县桐梓县第十区的17个乡,四川省南川县第十区1个镇6个乡,綦江县1个镇、26个乡,加上南桐、东林两个煤矿区,成立重庆市南桐矿区。8月16日,南桐矿区正式成立

大渡口是因为重钢、北碚和卢作孚乡村建设有关......

卢作孚,四川省合川县人(今属重庆市合川区),有“北碚之父”之称,当时他的工作也和“四川王”刘湘支持分不开

13.重庆未直辖前的川ABCD根据历史建立排序也是如此:

  • 1928年,成都县、华阳县分置成都市
  • 1929年,巴县分置重庆市
  • 1939年,富顺县、荣县分置自贡市
  • 1965年,新建渡口市,后更名攀枝花市

(1928年军阀杨森一度设置万县市,但是为自行设置,加上正值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交替时,杨森是支持吴佩孚的,之后没有得到认可,故还是成渝为第一第二建制市)

重庆市直辖后绵阳市继承川B,但作为行政代码的“5102”则仍代表则“四川省重庆市(已撤销)”,绵阳市依然是“5107”

成都市、重庆市的建制和四川军阀斗争也有关,成都市第一任市长黄隐(保定系)和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速成系)背后的派系素有不和,川军保定系首领是邓锡侯(和刘文辉同派,黄隐是邓手下)、速成系首领是刘湘

成都市、重庆市建立后,成都县、华阳县、巴县这些附郭旧县依然存在,只不过治所从城内迁走,比如巴县搬到过鱼洞、华阳县搬到了中兴......直到建国后四川省成都县、华阳县、巴县相继撤销

  • 成都县建制于秦,“成都”之名作为封建社会行政区至此出现,一直没有改名,唐代分成都县置蜀县,后蜀县更名华阳县,均为当时的蜀郡治,757年唐玄宗入蜀后升蜀郡为南京成都府(这也是第一次出现“南京”),后罢京,成都府(治成都县、华阳县)一直到1913年民国废府,持续1156年,但是成都县一直存在
  • 巴县建制于560年,此前江州县更名垫江县,垫江县改巴县,巴县隶楚州巴郡,后罢郡以州统县,楚州更名渝州,后又改恭州,直到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

历史上巴县的巴县就是重庆府城,而不是仅仅就是巴南区,现代新中国很多区划名都是古代(尤其是清代)府和附郭县相互替换,以四川为例:

  • 南充市顺庆区—清顺庆府南充县(附郭)
  • 宜宾市叙州区—清叙州府宜宾县(附郭)
  • 阆中市保宁街道—清保宁府阆中县(附郭)
  • 三台县潼川镇—清潼川府三台县(附郭)
  • 奉节县夔州街道—清夔州府奉节县(附郭)
  • 平武县龙安镇—清龙安府平武县(附郭)

还有一些只是附郭县名升级

  • 乐山市—清嘉定府乐山县(附郭)
  • 雅安市—清雅州府雅安县(附郭)
  • 达州市—清绥定府达县(附郭)

近代以来的部分川渝地区“失意”城市:

  • 阆中市—清代川北道治、保宁府治;民国初依然为川北道治,1914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随即改治南充县
  • 奉节县—清代夔州府治,1935年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初定奉节县,后随即改治万县
  • 资中县—清代直隶资州治、民国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共和国资中专区驻地,1950年资中专区改名内江专区,改治内江县
  • 三台县—清代潼川府治(也是唐剑南东川节度使驻地和宋川峡四路之梓州路治),1935年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定遂宁县

还有今旧属成都、重庆的什邡市、广汉市(汉州)、武胜县(定远县)等等,还有旧马湖府的治宜宾市屏山县、旧龙安府治绵阳市平武县等等

而今天资阳市、内江市、巴中市、广元市、遂宁市、广安市、德阳市、自贡市、攀枝花市的治所都是近现代以来快速“进步”的

当然还有重庆市的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潼南区也是,万州长期隶夔州奉节,近代超越;涪陵长期隶重庆,近代单飞后成为地级行政中心;黔江在1988年终于“打败”老对手,过去酉阳直隶州治和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地酉阳县,成为地级行政中心;潼南甚至直接就是遂宁(古遂宁县的治都有在今潼南区内),按照民国和建国初的逻辑就是遂宁一部分,可是1976年“走大运”划入当时的江津地区,之后随着更名的永川地区直接划入重庆市,成为被人熟知的老重庆“九区十二县”和“江八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4.民国时期传统川军诸派中来自今重庆地区的将领较少,著名的人如下:

  • 胡景伊(巴县),武备系首领
  • 郭汝栋(铜梁),郭汝瑰堂兄,速成系,参与淞沪会战
  • 夏首勋(江津),保定系,参与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
  • 傅常(潼南),速成系,刘湘的参谋长,亲信心腹将领
  • ......

旧军阀高级军官来自川东川南地区的少,这一点与川西成都地区形成对比,民国川军3大主要大派系中部队首领籍贯情况:

  • 武备系:尹昌衡(彭县)、胡景伊(巴县)、刘存厚(简阳县)、周道刚(双流县)、周骏(金堂县)
  • 速成系:刘湘(大邑县)、杨森(广安县)、潘文华(仁寿县)、王缵绪(西充县)、唐式遵(仁寿县)、鲜英(西充县)
  • 保定系:刘文辉(大邑县)、邓锡侯(营山县)、田颂尧(简阳县)、孙震(华阳县)、黄隐(简阳县)、

还有一些比如王陵基(乐山县)、李家钰(蒲江县)、陈离(安岳县)这些的,实际上川军军阀划分上,很多兼有(比如王陵基)

相较于旧派军阀川东、川南极少,新派来自川东、川南则多:

  • 九人团:熊克武(井研县)、但懋辛(荣县)、李蔚如(涪陵县)、俞培棣(内江县)、余际唐(荣昌县)、张冲(万县)
  • 实业团:张培爵(荣昌县)、杨庶堪(巴县)、夏之时(合江县)、石青阳(巴县)、吕超(宜宾县)、黄复生(隆昌县)、谢持(富顺县)、卢师谛(成都县)、颜德基(开江县)

人物籍贯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当时四川新旧势力情况

这里面很多人物还有一些故事:

  • 刘帅在川军任职时,直接上司便是张冲
  • 孙震是国民党著名“飞将军”孙元良叔叔
  • 李家钰是抗日战争中国战场上唯二牺牲的集团军总司令级将军(另一个是张自忠,牺牲时为36集团军总司令)—
  • 刘文辉(绰号刘幺爸)和刘湘是叔侄关系,最后川军一场内部大战“二刘大战”就是这俩
  • 国民党反共右派派别“西山会议派”中,石青阳、谢持是其骨干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名川籍烈士分别是饶国梁(大足县)、秦炳(广安州)、喻培伦(内江县),前两位烈士都是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
  • 王陵基是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内军衔最高的(二级上将)

部分川军将领归属:

  • 最后都选择加入到人民阵营一方共建新中国,包括刘文辉、邓锡侯、余际唐、陈离、但懋辛....在新中国都是副部级以上干部,还有尹昌衡、熊克武、吕超等等
  • 混乱年代被错杀后平反。如:夏之时、颜德基
  • 失势后随国民党跑去台湾。如:杨森、孙震、刘存厚

当时国民党内还有一些来自四川的高级干部。如:

  • 张群,四川华阳人,四川省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派别“政学系”首领
  • 康泽,四川安岳人,复兴社创始人
  • 罗广文,四川忠县人(今属重庆市),第15兵团司令官
  • 郭汝瑰,四川铜梁人(今属重庆市),国防部作战厅长,第76军军长,有“国民党内最大红色间谍”之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