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听说过东亚去雄,却没有欧美去雄的说法?
欧美对异族一贯采取“捧女踩男”、“迎女排男”之策。反过来,他们对同族则是采取“捧男踩女”之策,也就是“丑女”和“去雌”之策。
在国内的时候,当本人对某地男人说"你们那里的女人美丽、温柔、贤惠"之后,百分百都会得到后者的正面反馈,后者的那种喜悦和骄傲之情一下子就表露出来了。
但是,当我对西方白男说同样的话的时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得到后者非常负面的反馈,例如--
"是吗"?
"我怎么没觉得"?
"才不是呢"!
"不,不,XXX(指别的国家)的女人才美丽、温柔、贤惠"..
而对此感到喜悦和骄傲的西方白男,几乎一个也没有。他们的这种负面反馈,是如同肌肉记忆一般的本能反应、条件反射。
而这种"丑女"之策,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他们的宣传当中。
西方的影视作品,往往会把白男塑造成伟岸、阳光、勇敢、帅气的形象,但并不会把白女塑造成美丽、温柔、善良的形象。
他们就是要用这些方式,来让异族(尤其是非白人异族)男性远离他们的白人女性。
除此之外,这也是用外族女性与本族女性雌竞,来打破本族女性"专营垄断"地位的手段,由此向本族女性传达一个信息∶
"有没有你们,我们不在乎!反正有大把外族(亚裔)女人对我们白男投怀送抱。”
知乎上众人对日耳蛮人雕花菲勒斯的解读,一般都是在对本国男性增雄+给他国男性去雄的角度来阐释的。但是实际上,日耳蛮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在宣传雕花上对本国女性“去雌化”处理。
"去雌"未必是负面词汇("增雌"和"增雄"也未必是,只有"去雄"比较负面)。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美国输出的电视剧和电影,凡是浓墨重彩刻画的女性角色,基本都是"高冷、强势、大女主”的类型,让他国男性看一眼就觉得高攀不起,激不起保护欲,也就没有那么强的兴趣了。像"大和抚子"这种类型的角色,也就是美国人说的“tradwife”(传统妻子),在日耳蛮大力出的现代题材文艺作品中几乎见不到。
因此,世界上或许有很多对亚裔、拉丁和斯拉夫女性有异常兴趣的其他种族男性,但对日耳蛮盎撒白女有这种兴趣的男性恐怕少之又少。即使一个异族男性真的特别痴迷白女,那么也更大概率会选择与斯拉夫或者地中海女性结合。这样可能就会使得该国对日耳蛮国家的菲勒斯系数更加悬殊。
值得一提的是,具体到国内近几年“华流”电视剧开始大规模的输出国外,而由于近几年来众所周知的价值取向影响,绝大多数电影、电视和新闻报道,都在塑造独当一面的“大女主、女性力量”,即使是小家碧玉的角色,"小白花"、"小白兔"的成分也比日韩少的多。因此中剧与美剧致力于塑造的强势女性形象不谋而合。这种思潮的最初目的当然是宣扬女权主义,大女主,女性力量,女性个人奋斗,女性更优秀。但是在文化对外输出上,无意中也达成了一定程度给中国女人"去雌化"的目的。
又有一个例子,大家可以回忆回忆美国一些描写中学校园生活的片,是不是女生虽然不穿校服,但基本都是各种裤装?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日韩、俄罗斯乃至很多西欧国家,女生的校服都是性吸引力很高的女仆装、水手服JK和裙装。从这点上来说,国内像面口袋一样的运动校服虽然最初目的是让学生专心学习避免早恋,但可能也歪打正着出现在了出海的校园片里,并且默默地在菲勒斯上发挥着给国女“去雌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