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工作中,你认为哪些形式主义的工作是你无法忍受的?
95%的公务员,哪怕是处级官员也好、县委书记也罢,绝大多数公务员,本质上只能算“行政文员”。
愈演愈烈的形式主义,不过是“行政文员”们走不出的路径依赖。
以上这个观点,是本人某天下午的灵光一闪。然后浑身有种触电的感觉,开始刹不住回忆和思索。
十年来,从县到乡,再从乡到市,经历过的离谱又无解的那些形式主义,似乎一切都有找到底层逻辑。
那天下午,我正翻着市里某个物流战略的研究方案,各种高大上的概念、详实的数据表、精美的配图……从公文材料的角度,水平绝对不低。
但是,总感觉什么东西不对。
在知网上搜了几篇专业论文以后,我意识到问题所在。
这个方案是精美的公文材料,也是平庸的研究成果。
它的目标是建立某个国家级枢纽,却没有对具有相同地理条件、相同经济体量的同类枢纽型城市进行过认真分析,也没有对周边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进行过仔细比较。
整篇研究方案就像是先把箭射出去,然后在射中的地方画了一个圆心。
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在证明,“反正可以这么干”。
可怕的是,后半部分的具体措施,都是建立在前半部分“射箭画圆心”基础之上——产业定位、道路规划、发展方向……
可以想见,这些空中楼阁般的方案,分解到区县,再落实到具体街道办、乡镇,最终会产生大量的形式主义——毕竟,上级既定的东西,无论多离谱,必须全面完成,并且只能“取得巨大成效”。
但是不能说这个方案没有花心血。
作为体制内一员,随便翻翻就能体会背后的点点滴滴:主笔人得熬多少个夜,分管领导得一句一句抠多少次字眼,甚至很可能前前后后开过不止一次专题会,几层把关审核,才最终形成了这本公文意义上的精品。
这些人肯定算当地体制内政策研究领域的精英。
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终究是一群“行政文员”,用力再猛也不过给八股文雕花。
记得几年前,我还在另一个市级单位跟班学习。有一天,科室接到一项任务,弄一个全市业务比拼的方案。
我们2%时间在讨论比拼的内容,剩下的98%的时间花在了方案文字的推陈出新、保障措施的优化探讨以及领导讲话的精致雕琢和宣传造势的处心积虑……
那段时间上上下下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最终结果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那时我也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现在来看,也是一群行政文员试图极致地做好某一个本来他们就不怎么擅长的东西。
联想到体育、教育、经济、民生、宣传……等等,本来应该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却因为“泛行政化”,几乎全被行政文员从头到尾把持操刀。
到最后,晋升标准,也都被“泛行政化”。
“细致”“统筹能力强”“情商高”这些评价行政文员的标准,成为选拔主管教育、宣传、经济等等不同领域的统一标准。
到最后,无论领域,层层级别、层层环节都是由优秀的行政文员把持。
于是。
政府新媒体都是一股枯燥无味的行政公文味……
调研报告没有专业的调研分析,只剩行政文员们的文字堆砌……
工作部署只有文字上的精雕细琢,没有内在逻辑的严肃专业……
任何工作到了最后,唯一能把控的只剩对结果的粉饰。
“泛行政化”的结果就是顶层设想无法在基层落地,逼得基层不得不形式主义,而行政文员们最擅长的恰是文山会海、图片、文字。用这些东西正好可以充当形式主义的弹药。
于是,当工作失去了专业,“越擅长屎上雕花,越容易被提拔重用”,劣币开始驱逐良币。
此外,靠着比拼文员素养一路晋升的公务员,个个都是高情商、懂人情的行政套路高手,但他们很难对专业人士产生应有的敬畏。
因为是文员素养让他们走到了现在的位置,而非专业水平,他们很容易将本该处于服务角色的文员思维凌驾于一切之上。
所以,要遏制形式主义,必然得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某某官员不就是某行业专家出身,最后落马了怎样怎样。
实际上,高级别的单位,学者出身、行业出身的官员越受到青睐,这也算树立了用人导向。
然而,广大的省市县级,“行政标准”选拔官员依然是主流,不得不说,这些人不可为不优秀,但“泛行政化”路径依赖,到最后依然是走走看看搞调研、文件报表搞督查、纹饰宣传搞成效。
因为大多数非专业出身的人,最擅长的只能是“提高意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三件套。
而非像林彪一样:“我做如下部署调整。以4纵、11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2、3、7、8、9五个纵队,加6纵17师,包打锦州;10纵加1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12纵加12个独立师,围困长春;5纵、6纵两个师,监视沈阳;1纵做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