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最后写到,人要按他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那么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当公务员?
他这个结尾,我用一句话来给你总结下,就是:做一头快乐的猪! 别看他写徐霞客,写的煞有其事,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 好像是在安慰你:哎呀,不要紧啦,在历史上当个普通人也不错啦。 但是其实是在愚弄可怜的读者朋友。 他没有告诉你徐霞客家在江南有十万亩良田,有成千上百的奴隶。 更没有告诉你,徐霞客的奴隶逃跑是因为彼时江南的绅士们残酷的迫害、压榨自己家的奴隶。 江南士绅的奴才们早就和主子离心离德了。 他更没有告诉…
为什么现在人对明朝那么看重?
南宋之所以没被叫做“临安王国” 朝鲜半岛上之所以没出现个“华夏尼亚” 日本之所以没改名叫“神圣大唐帝国” 越南之所以没自称“中华正统” 俄罗斯之所以没宣称“既是第三罗马又是第三赛里斯” …… 这些如果之所以没有发生 就是因为明朝的存在 华夏没有变成罗马
明朝的凌迟处死,好的技术可以剮人三千刀以上而且不致命,是真的吗?怎么做到的?
剐刘瑾,3357刀,分三天剐,第一天剐了357刀,他回到牢房还喝了点粥。因为他受刑时胡说八道,第二天就拿核桃塞了他的嘴。当天剐了几十刀就死了。汇报上去,圣旨认可凌迟的刀数够了。 后来至少到清朝,都是当天开剐,当天收工,不搞什么押回监狱等第二天再继续。也不再要求三千刀这样的大数字。 开剐时间也很早,不要求什么午时三刻,剐刘瑾就是大清早开始的。 方苞狱中杂记说刽子手收到钱,可以先一刀刺心,可见监斩官也就走个形…
作为满族却同情明朝有错吗?
连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亲弟弟舒尔哈齐,都是亲明的,褚英甚至因为给大明通风报信说他老子要造反,被老奴杀了,舒尔哈齐后来被老奴关起来饿死,最大原因也是老奴信不过他。 亲儿子亲弟弟都可以这样,你一个普通满人亲明又何足怪。 早期的建州里,海西女真,叶赫女真,都是亲明的,因此被老奴荼毒甚惨。
清亡1100万领土,明朝350万,你怎么看待双方的领土贡献?
热知识科普。 明朝之所以被有些人认定疆域只有350万,是因为这350万疆域是传统意义上的汉地十三省,而明朝只有在这些地方有布政使,指挥使,按察使,其它地方比如说贝加尔湖,海参崴那边的奴儿干司是没有的。 但真相是,明朝其实有两套国家系统,在传统意义上的汉地十三省弄的是布政使,指挥使,按察使这一套,在西藏,贝加尔湖,越南那边实行的是都司,卫所这一套,像奴儿干司的卫所一共有三四百个之多,而这些卫所就负责当地的…
看了《明朝那些事》,朱元璋农民出身应该更懂人间疾苦,为啥那么残忍?
比如说我小的时候看徐志摩的风流韵事,我觉得原配张幼仪真可怜,徐志摩是个渣男。长大后我看了她的生平,看到她囤积军需物资卖高价挣大钱,还洋洋得意的炫耀,看到她视百姓士兵为蝼蚁,挣抗战士兵身上的棉衣的钱,我还能同情她吗?她就是立马噶了,我也只会唾口唾沫,骂一句好死,而这样的人在特权阶级里不是个例。看那些贪官污吏治下的饿殍遍地,越懂得人间疾苦的人挥刀越快。
明朝末年,倘若李自成没有身死九宫山是否只能延缓满清统一中国的速度?
基本不可能。 清朝对李自成的重视基本可以说超过对其他入关后所有对手的总和。 打李自成的什么打法?哪怕山海关之后,也是很快就把全国兵力都拿出来一路追击。和南明交界的山东后来就驻扎一万人左右,连管理带防备全干;河南基本就放任给一些名义上降清的各路地主武装,正规军几乎没有。剩下的除了少量卫戍部队,其余全部追击李自成。 这种兵力动员程度,除了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时候的明朝,还有谁有过这种待遇? 实际上在真正…
为什么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
冷知识:我们国家长期进口种牛的冻精用以繁殖优良牛种。 我一直没搞明白,第一代引进之后,直接繁殖下一代不就有了优良品种么,为什么还要继续进口。 后来问了行里的人才知道,这些优良品种的后代存在很严重的退化现象,两三代之后就和祖辈差别巨大了,肉质,产奶量,投入产出比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民间百姓如何称呼「猪」?会因与国姓「朱」同音而忌讳吗?
有一份光禄寺记载的洪武十七年膳单: 羊肉炒,煎烂拖虀鹅, 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 蒸猪蹄肚……还有一份永乐元年的: 按酒四品,焚羊肉、清蒸鸡、椒醋鹅、 烧猪肉、猪肉撺汤。饭用鹅一只、鸡三只、羊肉五斤、猪肉六斤……所以别说民间了,连官方都是白纸黑字写的猪字。 皇帝也是人,也想过得轻松点, 不想一天天的啥破事都得操心。正事都不想干,还哪有闲心去跟全国的猪较劲。
为何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这个问题,清朝高层自己也讨论过。 为什么明朝的用兵数量可以远超我朝? 清朝的军机大臣和户部大臣,把原因归结于,清朝的用兵都是在调兵而不是募兵。 ========== 清朝的军机大臣和户部大臣,因为自身的身份原因,在奏折里不能深入谈,但也说出了点皮毛。 因为清军的军制,就是为了镇压国内起义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就是,绿营极度碎片化,分散在全国各地,然后在各个关键城市设立满城,调入八旗驻防。通过相对集中的八旗,去监视…
为什么明朝降军面对同胞能忍心挥下屠刀?
因为你看历史太少了 以大英雄戚继光为例,裕王爷(隆庆帝)登基,即调入京城 禁军神机营副将,属于嫡系部队。为了远离政治漩涡,也是发挥自己特长,戚申请镇守边疆区,谭纶此时担任蓟辽总督,保举戚镇守北方,官至蓟州总兵。后谭纶升任兵部尚书,戚地不动、官不动,但是逐步进爵(这就可以看出,戚主动和权力中枢保持距离),先后辅佐4任蓟辽总督,长达14年之久。期间与蒙古战事稀少,几乎没有战绩。 戚申请浙江训练的士兵(亲兵…
《大明王朝1566》里,为什么严嵩一倒,大明朝就没钱了?
粟裕多次打电报,希望教员的作战计划可以更改,并采纳自己的计划。 后来教员叫粟裕去中央面谈,经过充分交流后。 教员提醒粟裕,按原计划执行,结果好坏,都由他本人和中央负责,如果按粟裕的计划执行,结果好,功劳是粟裕的,如果坏,那责任也是粟裕的,考虑清楚了吗? 粟裕坚定地向教员承诺,愿意负全部后果。 教员过后笑了笑说,赢了,功劳仍然是你的,输了,责任是我的,放心执行。 人这一辈子,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
如果明朝发现美洲,明朝会怎么对待原住民?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对蛮夷怎么样,对印第安人就怎么样 “多行杀戮,或积尸为山,或抽肠系树,或煎肉取膏,或炮烙为戏,至有剖胎为二馘以应令者。京路以次受降,其遗民尽掠为奴隶,以转卖去而四散者矣”---越南《大越史记》卷九《后陈记》 “凡有金银矿藏之地,则设官督民淘采,山林之地,强迫百姓前去寻找象牙、犀角。在海滨,则令民下海采珍珠。至若胡椒、香料等土特产,亦令贡纳之。他如鹿、象、龟、雀、猿、蛇等珍禽异兽…
为什么明朝时期没有把高丽统一了?
明初最有实力和意愿去灭高丽的皇帝是朱元璋,但他在高丽的问题上却有三个致命顾虑。 第一个就是他的老战友在高丽全军覆没。大宋辽阳行省平章关铎、潘诚当年三次攻入高丽境内,第一次是试探攻击,第二次攻占平壤,第三次攻占开城,但龙凤八年正月在开城被袭杀,这支塞外最大的红巾军野战兵团全军覆没,仅有潘诚一部残兵退回辽东。虽然朱元璋跟关先生没啥来往,但好歹当初都奉的是小明王的旗号,打的是同一展宋字大纛,而且关铎转…
为什么明朝的士大夫到了清朝却变乖了?
你生活在明朝的江南地区,祖上有家产,头上有功,民是正儿八经的士绅阶层,小日子要多滋润有多滋润。 而此时国家正处在危难之中,国库空虚,边军的军饷已经拖欠长达数年,皇帝的龙袍都打着补丁,又赶上小冰河期,陕西、河南等地连续几年大旱,颗粒无收,可谓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不过,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你家挂着花重金求来的墨宝,上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个大字,写得苍劲有力,荡气回肠,可你心里想的却是国家兴亡…
为什么明朝没有把秦桧后人灭门?
洪武年间时,有一人名叫李子财,由于父亲去世,其母亲只好改嫁他人。没想到,继父居然也是一个病秧子,整日卧床不起。不知从哪里听来的秘方,认为儿子的肉炖汤可以治病,李子财情急之下,一狠心用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将其放入锅中煮好端给继父吃。 也不知是不是肉汤的功效,继父居然真的痊愈了。当地官员听说此事后,觉得李子财是个大孝子,便对其予以褒奖。此事越传越远,直传到朱元璋耳朵中后,朱元璋竟勃然大怒,并…
清朝人还记得明朝衣冠吗?
1911年辛亥排满革命的记载 “在四川蜀北军控制地区,一些义军士兵“穿戴戏台上的衣服装饰,招摇过市”而川西同志军,“当时为了恢复汉族服饰,许多人奇装异服,有的绾结成道装,有的束发为绺(liu),有的剪长辨为发”。 ——《辛亥革命回忆录》 1911年11月27日,辛亥革命的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参与推翻满清的哥老会,提出恢复汉族衣冠。于是,当时成都街头出现了许多,头扎发髻、衣着戏服、腰配宝剑、足登花靴…
明朝初期“南北榜”一案根本原因在哪?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学术问题,这TM是个政治问题。 天下人的舆论都在问他:“你是大明王朝两京一十三省的皇上,还是南方的皇上?” 如果你是两京一十三省的皇上,那为什么只有南方人能够进你的统治核心?我们北方的考生是不是人啊? 如果你是南方的皇上,那我看北边的蒙古太君也是眉清目秀的。 所以朱元璋的意见是:你们之前报上来的名单朕都承认,但是你们要录几个北方人。哪怕这群北方考生都是猪,你也得给朕找几个猪猪侠出来。 …
为什么明朝是伪史论重灾区?
因为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造访过大明,双方记录出入非常大 但同时期,西洋在日本,东南亚的双方记录大部分吻合 谁在说谎,一目了然 人们一直不明白大清怎么靠几万人就打败大明的,可大明灭亡前六七十年,西班牙就有完整一万人打败大明的计划书,丰臣秀吉也有进军大明的行动,说明大明的菜在当时早就众所周知了,能撑住半个世纪才倒,历史的偶然和幸运已经很给面子了。
明朝状元试卷 2460 字无一涂改,古代的状元放到如今,是什么水平?
几乎所有人都答错了。首先,殿试不誊录也不糊名,其次,明清科举试卷要求卷面无涂改,但不代表考生没有涂改。 状元的试卷未必没有涂改,可能只是他手工活好而已。 乡会殿三级考试中,卷面都不能出现涂改痕迹。一旦出现字迹不洁、错字、别字包括忘记避讳的字眼,哪怕只有一个字,也是直接黜落。 所以可以说不仅是状元,几乎所有的上榜考生试卷都没有涂改痕迹。 那为什么说不代表考生没有涂改呢?如果你手头有科举考试试卷真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