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朝统治下的老百姓要比明朝时痛苦百倍??
中国古代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政府是县,上级的州和郡都是辖县不辖民的,相当于是中央和基层的一个过渡传达层,元代开始随着州的附郭县被取消,州也成为基层政府。而这种基层政府有一个必要的职能就是社会性职能,除了基础的行政、诉讼、秩序、税收之外,还包括对基层的建设、教育、医疗、救济乃至社会福利等内容,前者基本是对上,而后者则的对下。如果一个地方的衙门只负责弹压当地秩序,然后收税、打官司、传达政令,而不负责建设,这是不可想象的,道理很简单,在古代最基础而必要的城防、交通、水利等工程都得是在政府的牵头下进行的。
但是,后者这些内容在古代是纯花钱的项目,这就要求地方基层政府一定要有自己的财政才能把这个事做起来。古代地方衙门又不存在国企,想挣钱必然是靠税收,收上来之后上交一部分,自留一部分,留下的这部分就是县衙用于本地修桥补路、奖励耕读、修建工程、赈灾、救济、鳏寡孤独福利支出的使用。
所以在古代,地方的赋税分为起运和存留两大部分,起运就是上交给国家的,存留就是本地留着当地方财政的。这种起运存留的比例,各地不同,基本上和当地的生活水平、距离中枢的远近、治安状况之类的有关,大抵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起运比例低,而平原地区、治安良好地区、富裕地区、靠近大城市地区的起运比例高。
以明朝为例,浙江杭州府秋粮米23.4万石,其中起运19.1万石,存留4.3万石,也就是起运81.62%,存留18.38%,起存比超过4:1,这是因为杭州富裕,治安也好。但是西南的严州府因为是山区,起运就少的多,严州府秋粮米只有1.14万石,其中起运0.24万石,存留0.9万石,起运率就只有21.05%,反而是存留率成了78.95%,起存比例变成了1:4,反过来了。而且严州府这还算好的,你看温州府:
夏税2.3万石小麦,秋粮8.1万石米,“贰项俱存留”,全部存留为本地财政,不用上交。
目前数据来看,明代起存比最高也就是4:1,也就是起运80%左右,中位数没人统计,估计在60%左右,平均数可能更低,因为大量像温州这样税收并不少但不需要上缴中央的地方存在。
偏远地区,这个数值普遍都低。比如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秋粮米31.4万石,起运9万,起运率28%;韶州府秋粮米2.9万石,起运0.8万,起运率27%;南雄府3.5万石,起运1.2万,起运率34%;惠州府6.7万,起运1.6,起运率24%;潮州府16.1万,起运9.1,起运率56%;肇庆府14万,起运4.1,起运率29%;高州府5.3万,起运1,起运率19%;廉州府2.65万,起运0.28,起运率11%;罗定州1.98万,起运0.27,起运率14%。由于缺页,雷州府和琼州府的数据暂缺,海南虽然缺整体的数据,但有下属几个州县的,临高县秋粮米7646石,起运2489石,起运比32.55%;崖州3992石,起运1190,起运率29.81%。仅以这8府1州和部分海南州县来看,最高的潮州府也才56%,而且唯一过半,粮米最多的省城广州府刚过四分之一,廉州府甚至只有十分之一。
那么清朝这个数据是多少呢?
肇庆府,应征税银12万3044两,应征丁银1万9533两,存留银2万701两,起运银12万194两。起运率84.3%,存留15.7%。
明朝的时候地方能存留应征赋税的71%,到清朝成了15.7%了。交上去的钱多,留下的就少,留下的少,能用的就少,那就只能想办法开源节流,要么裁撤社会职能,要么额外再征一笔,没有别的路子。
而且放着明朝104石夏税米、14石农桑米、140117石秋粮米、2583两户口盐钞银一共能折合多少白银不说,我就想问一下,什么叫“应征丁银”啊?你不是摊丁入亩了吗?
你以为清朝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而且我在查数据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清朝来钱的路子:减免。
河南卫辉府下辖六个县,清朝表示明朝原额征派折银供给21万2573两,但是经过明末的动乱,人口大量死亡、田地大量荒芜,所以大清圣上开恩,以后只征收105710两——只相当于原来数字的一半。
万历旧额田亩36008顷,顺治实额18032顷,田亩减半,税收减半,似乎很合理,难道真是皇恩浩荡了?
明末原额人丁95988丁,清初实存27123丁,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三,但是税却只减了四分之二,那多出来的这四分之一谁掏的?而且,耕地减少一半,人口减少四分之三,那相应的财政收入不应该减少到原有的八分之一水平才是合理的吗?只看人均土地多了一倍所以税收就可以高一倍是吧?那清朝后来人均土地减少了一多半,怎么没见税收减免一半呢?
最重要的是,这个“明季原额”是什么时候的原额?万历四十八年加征辽饷之后的还是崇祯十二年的?顺治十四年的新朝雅政,居然能跟明末那种天怒人怨的税率一较高低,再加上前几天连续说了三期的绿营兵下放到县镇一级,你不交都不行。而且这还是刚开国,再往后可还有火耗之类的等着呢,我昨天查账的时候还发现了养廉银的有趣知识,似乎跟三观正直の尺所说的火耗归功一举三得稍稍微微有点儿出入,虽然不大(也就南极到北极那么远)吧,但细说的话还是够但开一个问题的。
我凑,还是牛逼的人多,居然连这都有iqing人士洗,大清的这种取之尽锱铢的方式竟然叫“正常的财政利用水平”,那什么叫“不正常的财政利用水平”呢?